吴国到底有几任大都督?

2024-11-28 16:35:1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正史中能找到的只有四人,分别是陆逊、全琮、施绩、朱异。

大都督实际指某场战争的主要指挥官,并不是正式的官位,属于临时军职。《三国演义》对大都督的定义更偏近整个孙吴的军事负责人,是长期性的官位。

被提及担任吴国大都督在正史中仅能找四人: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意思是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攻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赐假节,率众将领五万人迎敌。

《三国志·吴志·张顾诸葛步传》:“先是,谭弟承与张休俱北征寿春,全琮时为大都督,与魏将王淩战于芍陂。”

意思是谭弟承和张休率军北征寿春,全琮为当时的大都督,和魏国将领王淩在芍陂交战。

《三国志·吴志·吴主五子传》载裴注引《殷基通语》:“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

意思是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前行,去迎接太子。

《三国志·吴志·朱然朱治吕范朱桓传》:”太平二年,假节,为大都督,救寿春围,不解。“

意思是太平二年,赐假节与朱异,任命为大都督,去解救被围困的寿春城。

曾经担任过吴国的大都督唯有陆逊、全琮、施绩、朱异这四人。

扩展资料:

1、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

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2、全琮

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其父全柔是孙氏宿将。当时中州士人避乱江南,依附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

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因功迁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上表献策擒关羽、破襄樊功,封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222年),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

不久又与陆逊合击曹休于石亭。当时,丹杨、吴郡、会稽郡山民起事,攻克属县,孙权分三郡险地设置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在任期间,明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收得万余人,境内遂安。

后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孙鲁班,自此一门显贵。赤乌九年(246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

全琮为人恭顺,言辞未尝忤人,既见亲重,赐累千金,却仍然谦虚接士,貌无骄色。赤乌十二年(249年)逝世,其子全怿嗣任。

3、施绩

施绩(?~270),字公绪,丹杨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

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吴国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当时吴国最高的军阶)。

施绩年轻时,因为父亲的关系而当上郎,后来担任建忠都尉。叔父朱才死后,施绩统领朱才的兵马,跟随太常潘濬征讨五溪(荆州西南部山区)的蛮人,以胆量和勇力受人赞扬。后来施绩任职偏将军营下督,处理盗贼事件,执法公正严明。

4、朱异

朱异(?—257年),字季文,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前将军、青州牧朱桓之子,骠骑将军朱据之侄 。

朱异幼时与张纯、张俨皆因年幼有才而知名。初以父亲军功而任郎官。嘉禾六年(237年),升任骑都尉,代父掌管军队。次年,朱桓逝世,朱异袭爵嘉兴侯。

赤乌四年(241年),朱异献计攻破吴国樊城外围,回师后升任偏将军。同年击败曹魏庐江太守文钦,升任扬武将军。建兴元年(252年),朱异升任镇南将军,同年击败魏将诸葛诞。

太平二年(257年),诸葛诞在寿春反叛魏国,并派人请求吴国出兵援救。吴主孙亮任命朱异为假节、大都督,率军援救诸葛诞。

同年八月,朱异因军中缺粮而引兵撤退,孙綝大怒将其杀害。《全三国文》收录有其作品《赋弩》残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吴四英杰

回答(2):

《三国演义》中是程普、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诸葛恪、朱然、陆抗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三国时期东吴四大都督

周瑜
继程普之后为东吴都督。早期招募乡勇,追随其连襟孙策,为东吴开国元勋之一。周瑜貌俊而量雅,善战而多谋,可惜心胸狭窄,被孔明气死,时年36岁。瑜一生无大功,可是毕其功于赤壁,护民保吴,天下三分,一战成名。临终举荐鲁肃为都督。只可惜了二乔姐妹,绝代佳人,嫁了一对短命郎!
有诗为证:
曲雅琴柔意气长,火烧赤壁锁三江。
一生只有荆州志,何不挥师向许昌?
某亦有诗叹二乔:
更比沉鱼数二乔,吴中美女配双豪。
铜台一赋烽烟起,天下三分战火烧。

鲁肃
继周郎之后为督。后人只知其“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之事,却不知其乃是东吴诸都督中最有眼光、最仁厚的一个。周郎起兵之时,钱粮不济,与鲁言之。鲁即带瑜至自家仓库,对瑜说:君但取所需!真高人也!他一生联刘拒魏,力保东吴不失。
有诗为证:
指囤疏财义气雄,联刘破魏百年功。
胸怀日月真仁者,可笑周郎三气终。

吕蒙
是标准的从勤学苦练而挤身上层的有志之士。为人谨慎,足智多谋,夺回荆州是其杰作。但其对错还需讨论。当时孙刘已达成协议,荆州由蜀吴共管,蜀国除荆州周围地区,湖北其它地方和湖南都给了吴。但吴一直视荆州为眼中钉,因为它是进攻吴、魏的触角。加之关公的傲慢,吕蒙任都督时,趁关公伐魏,白衣渡江,取荆州,杀关公,引起两国交兵,两败俱伤。后吕蒙不久即亡,传为关公阴魂所戮。
有诗为证:
三气荆州血尚流,阿蒙又结白衣仇。
连营一炬皆君赐,何怪关侯取汝头?

陆逊
东吴的都督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比一个狠,皆是一战成名,然后走向沉默。陆逊是东吴附马,继吕蒙而为东吴都督,年轻有为,一介书生,只因刘备起倾国之兵来伐,东吴处于万分危急之时才得以展其才华。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败刘备四十万雄兵于夷陵,使西蜀元气大伤,曹氏只有偷着乐!在此之后,蜀吴重归于好,陆逊驻守长江下游以拒张辽。令人十分不解的是,陆氏好象再也不会行兵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牵魏大部兵力,而其竟一无所获!痛哉!守财奴!
有诗为证:
火戮连营笑吕周,江流石转志难酬。
武侯六讨中原日,竖子空悲汉寿谋。 五任: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陆抗

回答(3):

五任,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

回答(4):

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
诸葛恪
丁奉
陆抗

回答(5):

周愈.鲁肃.吕蒙.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