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壮族布依族瑶族等寮人民族的共同节日,从三月三开始一周到二周时间,基本是集会和节日,另外也可以祭祖,各种民族活动,当地汉族人也学习寮人民族的节日,如三月三扫墓就是模仿壮族人三月三扫墓而来,三月三是寮人民族的节日,为期一般为一周到两周。
“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在老一辈人中特别流行,但是现在越来越淡化
安徽舒城、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 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 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舒城、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舒城、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我们这里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社饭等活动。
汉族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
“三月三”是我国南方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壮、侗、布依、水、仫佬、毛南、苗、瑶、畲等民族中,内容不尽相同。因在每年夏历三月三举行,故称。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色糯米饭,各寨3-4日内不相往来,误者被罚。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以示谷米来之不易。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黎语音译),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节前半个月,各村寨男人相邀上山狞猎,把猎获物集中在“奥雅”(黎语音译,即村中有威望的长辈)家中腌制风干,待三月三食用。节日那天,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各自带上糯米甜酒和粽子等,聚集到活动地点,边吃边喝边唱,以对歌形式寻求意中人(必须是非本族血缘者)。
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类的。
壮族,多于节日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让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侗族,多于节日抢花炮、斗牛、斗鸟、对歌、踩堂,尤其是抢花炮,颇具特色,故又称“花炮节”。
安徽舒城、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 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 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舒城、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舒城、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在老一辈人中特别流行,但是现在越来越淡化
三月三是壮族布依族瑶族等寮人民族的共同节日,从三月三开始一周到二周时间,基本是集会和节日,另外也可以祭祖,各种民族活动,当地汉族人也学习寮人民族的节日,如三月三扫墓就是模仿壮族人三月三扫墓而来,三月三是寮人民族的节日,为期一般为一周到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