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学院座落在冰城哈尔滨市松花江畔,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高校。学校前身是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鸡西建立的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1998年以前,学校隶属于原煤炭工业部,主要面向煤炭行业办学。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
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理、工、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型大学。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331人,其中本专科生20860人,研究生275人。拥有固定资产14.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71亿元。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设36个本科专业,隶属理、工、管、文、经、法6个学科门类。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1个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较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10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33.0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0.66%。省部级以上专家9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21人,有62人次在省级以上学术机构中兼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6人。“十五”以来,共有3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表彰。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实践,着力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2%以上,连续6年保持省内高校前列。“十五”以来,本科生共有3097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标志性竞赛中获奖981项,学生获奖数量和层次均为省内高校先进水平。如学生在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0项,省级奖55项,2005、2006连续两年获奖率在全省高校中名列第一;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国家级奖6项,省级奖30项;在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国家级奖864项;在首届全国航空模型锦标赛中夺得动力系统第一名,成为全国非航空类院校中唯一获奖的高校;在首届东北地区高校GMC比赛中获得冠军。
学校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1978年率先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导式”教学法,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并予推广。“十五”以来,学校承担“省新世纪教改工程”等教研课题296项,其中省级以上教研课题130项;获省教学成果奖21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98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2项,省级精品课程7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70篇。1999年,学校教务处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
学校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围绕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9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项,省部级课题53项;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奖励61项;获得各类专利11项,出版专著35部,发表学术论文3854篇,其中国家级论文647篇,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165篇。公开出版3种学术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奥地利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学校利用国外政府贷款从欧洲引进了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
学校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凝炼形成了反映传统文化积淀和时代特征的“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和“求真求实、创业创新”的校风。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以特色提升办学活力,在历史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4项国家级荣誉,“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双十佳单位”等41项省级荣誉。学校党委多次被黑龙江省委、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