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
【生活环境】: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鲟鱼
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
【营养需求】鲟鱼是动物食性的鱼类,在幼鱼开食阶段可捕食浮游动物,但很快鱼苗就发展成营底栖生活。与这一生活方式相适应,这时的鲟鱼口部突出、下位。鲟鱼喜欢的食物随不同种类而有变化,主要食物是水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鱼类等。鲟鱼苗开食后即可直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实际生产中,对刚开口摄食的鲟鱼苗多用活饵(浮游动物或切碎的水蚯蚓投喂)。经过30天左右的喂养,鲟鱼苗可长到体长3.8-9.4cm、体重0.5-3.9g的规格,成活率可达60%以上。但由于活饵来源困难,价格较高,因此,鲟鱼苗用活饵培育大约30天后,即可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人们已经成功地用配合饲料把鲟鱼养成商品鱼上市。
中华鲟简介
中华鲟古称大腊子、腊子。按动物学分类属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古鲟的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白晋纪,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
中华鲟是淡水中最大的鱼,生理结构特殊。它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成鲟可达四米多长,体重近千斤,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被誉为“鲟鱼之王”,素有“长江鱼王”美称。
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其生活习性独特。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长大成年的中华鲟,成群结队齐聚长江口,耗时整一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开始其浪费而艰辛的恋爱和婚配旅程。到了第二年秋天,中华鲟游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育后代。
在耗时近两年,游程近万里的溯河洄游繁殖及降河游向大海过程中,中华鲟粒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储备来维系畅游的体力,堪称鱼类中忍饥耐饿的冠军。进入长江口,其鱼卵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它乐于体验“十月怀胎”的劳苦,不断为鱼卵发育提供营养,以保证其抵达金沙江时完全成熟。
中华鲟在江里出生,在海里长大,适宜于盐度1‰~35‰之间的水环境中生存。从幼鲟孵出游入大海到成年鲟返回长江繁育后代,最短也需要十年时间,世世代代,周而复始。中华鲟游遍天涯也眷恋着母亲河,其它坚定不移的方向性和执着的回归性,就像旅居在海外的中华游子一样对祖国母亲始终怀着誊恋之情。1963年,我国著名鱼类学专家伍献文教授深情命其名为“中华鲟”,也叫“爱国鱼”。
鲟鱼的行动笨拙,性情孤僻,不喜欢集体洄游,终年在江河的中、下层水域中过着寂寞的独居生活。但在刮风涨水时候,它会显得特别活跃,掀起阵阵波澜。它们平时大都栖息在长江汇合处、支流入口处和漩涡处。因为这里水体饵料丰富,鲟鱼在这里可过富足的日子。
这种鱼有着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它的肉质丰厚,细嫩多脂,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它的卵尤为名贵,为人们所喜爱;它的膘和脊索可以制鱼胶。捕获一条大鲟鱼,好比杀一头牛。我国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都产鲟鱼,大有发展人工养殖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