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方法1、表现积极。
家长要趁老师有空的时候,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沟通的形式可以是面谈,也可以是电话,还可以通过便条、qq等等。这样可以留给老师一个好印象——认为你是个很关心孩子的家长,老师也会因此多关注一下你的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遇到老师向你打小报告的时候,你如果是经常与老师沟通的家长,就不要觉得事情非常严重,因为这是老师认为你是个负责的家长,才会把孩子发生的小事也与你交流。如果你不是经常与老师沟通,那就要注意了,因为老师要等到事情有些严重才会告诉你的。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方法2、态度真诚
家长配合老师的教育态度要真诚。家长与老师交流时,家长要注意:不要表现自己对老师反映的孩子情况无所谓;不要表现出对孩子溺爱,对事情的纵容、包庇;也不要自己不行动,光说:“我管不了他,这个事情就交给老师了。”老师听了会很反感的,因为教育孩子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事情啊。这些都不好,双方会发生矛盾的,家长要注意。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方法3、内容真实。
家长和老师交流的主要是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习能力、劳动习惯、兴趣特长、身体状况等等,这样便于老师因材施教;还要向老师了解学校的教育特色,以及学校最近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还可以请老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帮助你决定孩子参加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兴趣班;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交流你对教育的看法,不过要注意一下语气,即便你在与各位老师的沟通中不断告之你所从事的是中学、或者大学的教育工作,或者因为身居高职工作而言语中表现出对老师说话的不屑……也许这里会有个别老师认为你在卖弄自己,好像你教育孩子很行一样;而也许会有大多数老师认为你不会尊重别人。
注意,不要只讲孩子好的一方面,最好把自己孩子不足的一方面也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有的家长认为,让老师知道孩子的缺点,会降低老师喜欢自己孩子的喜欢程度,留下不好的印象。绝对不会是这样,孩子有了缺点,就应该和老师一起帮他纠正过来。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方法4、次数适当。
老师在学校工作也很辛苦,回家也有家务。所以,建议优秀学生的家长半个月交流一次;孩子有些小毛病的家长可以一周一次。早自习期间请不要打扰老师,学校收发室也限制家长的入校,上课时间来访更会给老师造成一定的困难,总是去学校给孩子送东西也不好。另外,沟通不可以太长,语气要客气,有礼貌,尽量不要啰嗦,说说孩子情况,发表双方的看法,一起决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就行了。
一年级如何和老师沟通
作为小一年级的家长,也有不少家长缺乏与老师沟通的方式方法的,下面五点,一年级的家长可以参考借鉴:
方法/步骤
1/5 分步阅读
一、利用接孩子的时间可以做短暂的口头交流沟通
一年级的孩子是需要接送的,一般情况下,在放学后班主任基本上会带着学生在校门口等候家长来接。这时,家长可以与班主任进行短暂的口头交流沟通。当然,要记住的是,班主任的事情很多,因此,家长要控制好交流的时间,询问孩子情况一定要具体,并且最好是当天的一些情况。比如:上课表现如何?听课情况怎么样?
不过,现在接送孩子的任务一般老人比较多,因此,年轻的家长要多和老人沟通,让老人适时地向孩子的班主任了解孩子的情况。
2/5
二、采用便条留言和作业本留言的方式
这种方式随时智能手机的出现,用得是越来越少了,但确实也是一种较为有用的方式。家长可以就孩子回到家里的表现捕捉在学校的表现信息,以便条的方式可以谈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除了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外,也可以与其他科任老师进行沟通。另外,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对沟通内容斟酌得更详细到位。
3/5
三、电话/手机短信/微信交流
这是现在最为常用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就某一天孩子的情况进行沟通,也适合于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沟通。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家长要注意的是要避开老师忙碌的时间段,毕竟,老师一天到晚从晨读、上课、“两操”、批改作业、午餐跟踪……真的是很忙的。
4/5
四、约定时间当面交流
这种方式一般情况下用在孩子长期出现某些较大问题或者就老师的某种教育教学方式有建议,而感到不得不与老师沟通的时候使用。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的是,约见面谈需要提前说明,让老师有心理准备,不要太突兀地提出“老师,我想跟你谈谈”,容易让老师不知所措。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不好,或者时机不对,很容易引起老师的反感。
五、家长需与老师沟通的内容最好是具体明确
前面说到,老师很忙,时间很紧,因此,当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时候,沟通交流的内容越具体越明确,老师越容易回答,对家长而言,也有利于家长获得有效信息。比如:孩子近期的情绪、完成作业的情况、学习的积极性、孩子近期的家庭表现、存在的问题等。至于有关教师的教育理念、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培养目标等。这些内容可以利用家长会或者孩子的作业本,与老师及时沟通,或者找个合适的时间,就具体问题单独与老师沟通。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方法1、表现积极。
家长要趁老师有空的时候,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沟通的形式可以是面谈,也可以是电话,还可以通过便条、微信等等。这样可以留给老师一个好印象——认为你是个很关心孩子的家长,老师也会因此多关注一下你的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遇到老师向你打小报告的时候,你如果是经常与老师沟通的家长,就不要觉得事情非常严重,因为这是老师认为你是个负责的家长,才会把孩子发生的小事也与你交流。如果你不是经常与老师沟通,那就要注意了,因为老师要等到事情有些严重才会告诉你的。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方法2、态度真诚
家长配合老师的教育态度要真诚。家长与老师交流时,家长要注意:不要表现自己对老师反映的孩子情况无所谓;不要表现出对孩子溺爱,对事情的纵容、包庇;也不要自己不行动,光说:“我管不了他,这个事情就交给老师了。”老师听了会很反感的,因为教育孩子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事情啊。这些都不好,双方会发生矛盾的,家长要注意。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方法3、内容真实。
家长和老师交流的主要是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习能力、劳动习惯、兴趣特长、身体状况等等,这样便于老师因材施教;还要向老师了解学校的教育特色,以及学校最近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还可以请老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帮助你决定孩子参加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兴趣班;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交流你对教育的看法,不过要注意一下语气,即便你在与各位老师的沟通中不断告之你所从事的是中学、或者大学的教育工作,或者因为身居高职工作而言语中表现出对老师说话的不屑……也许这里会有个别老师认为你在卖弄自己,好像你教育孩子很行一样;而也许会有大多数老师认为你不会尊重别人。
假期结束,新的学期开始,老师、学生、家长都迅速进入“角色”,家校沟通也变得频繁和重要。
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学生遇到麻烦、受到欺负时,小学生会首先告诉老师,其次是家长,最后是同学;而中学生首先告诉的是同学,其次告诉的是家长,最后告诉的才是老师;高中生,大部分选择是告诉朋友,而告诉家长的很少,几乎没有告诉老师的。在告诉老师的学生中,中学生只有不到5%。年龄不同,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心理需要也不相同,针对不同时期,家长要积极配合。
孩子的教育本来就是家长和老师共同承担的,只不过有不同的分工和侧重而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之间该怎样配合和沟通呢?尤其对于新手家长来说,有没有技巧?关于孩子教育,家长与老师都需要做些什么呢……针对相关问题,山西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小学生家长:先找问题再沟通
孩子上学后,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今年,浩浩刚踏入小学一年级,他的妈妈这些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孩子刚进入小学,老师会在微信群里提一些要求,比如上课的要求,写作业的要求,平时浩浩比较调皮,妈妈特别担心老师针对孩子,对孩子不好,而又不知道该如何跟老师沟通。
太原市五一路小学张老师现身说法:“首先家长要摒弃自己的一些偏见,不要总是认为老师会针对孩子。要知道低年级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对孩子严格要求就是在规范孩子。”
张老师解释,在习惯养成方面,需要家校共育,在学校老师要求规范孩子,在家中更需要家长配合,尤其是低年级,老师需要家长做大量的行为规范的辅助培养工作,上课的听课习惯,作业规范书写,让孩子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
而家长在和老师沟通之前,要找自己孩子的问题,从而和老师一起纠正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能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习惯。班主任老师一般工作比较繁忙,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有一些班级的活动,学校的工作需要完成,不可能跟每一位家长沟通到,那么家长该利用什么时间去和老师了解孩子的问题呢?
张老师建议:
一、利用接孩子的时间可以做短暂的口头交流沟通。
一年级的孩子是需要接送的,一般情况下,在放学后班主任基本上会带着学生在校门口等候家长来接。这时,家长可以与班主任进行短暂的口头交流沟通。最好是当天的一些情况。比如:上课表现如何?听课情况怎么样?
二、采用便条留言和作业本留言的方式。
家长可以就孩子回到家里的表现捕捉在学校的表现信息,比如作业的完成情况,完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问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家长可以以作业本留言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除了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外,也可以与其他科任老师进行沟通,这样老师能清楚地了解到孩子在家的一些表现,以及当天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情况等,能更有利于老师在习题讲解时对孩子进行一些格外的关注。另外,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对沟通内容斟酌得更详细到位。
三、电话、手机短信、微信交流。
这是现在最为常用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就某一天孩子的情况进行沟通,也适合于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沟通。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家长要注意避开老师忙碌的时间段。
四、约定时间当面交流。
这种方式一般情况下用在孩子长期出现某些较大问题或者就老师的某种教育教学方式有建议,而感到不得不与老师沟通的时候使用。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的是,约见面谈需要提前说明,让老师有心理准备,不要太突兀地提出“老师,我想跟你谈谈”,容易让老师不知所措。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不好,或者时机不对,很容易引起老师的反感。
父母的态度要主动,联系要适时适度。联系要经常,不要等到问题成堆或者问题严重再被迫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