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避免“狭隘的爱国主义”
爱国是对一个公民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是一种最朴素的感情。首先表现为公民用个人的实际行动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声誉和尊严、树立自己国家的形象。如果有人只想自己,不想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对他的所谓爱国行动就要打上个问号。因为爱国不仅要有主观愿望,还应有客观效果。
可以说,一个人要想把朴素的爱国热情变成崇高的爱国品质,必须与一定的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结合起来。在爱国旗号下为所欲为的行为,不能称之为爱国的行为,因为理由正当、目的正确,不能证明手段正确。
有人提出应确立“冷静的爱国主义”。但我认为这与冷静、冲动没有关系。因为冲动、激动不代表能干违法乱纪的事,能为所欲为。对反社会、反人类的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愤慨,这是自然和理性的,关键是看其表达的方式和手段是否正当。
另外,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明确提出,反对“狭隘的爱国主义”。我认为,这个观点在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所谓爱国,不仅表现为爱自己的国家,还应表现为爱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
我认为,在看待其他国家的时候,还是应该区分政府与民众,区分政治、经济与文化。不能因为一个国家政府的政策错误,就反对这个国家的人民,也不能因为与一国的政治发生了摩擦,就否定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其实,爱国主义也具有时代特征,比如在反帝、反殖的过程中抵制外货。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尚未到来,商品流通是帝国主义打开别国大门的手段之一,因此,抵制外货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开放,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国家经济相互依赖,在这种情况下,抵制外货必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更何况,很难说清,一国的商品在恶化两国关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综上所述,以下两类行为可以归结为不可取的爱国行为:一类是只想自己,不考虑国家形象和威望的行为;一类是表达自己感情的手段和方法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在爱国主义旗号下的过激行为与爱国主义无关。
爱国主义应理性而平和
张颐武教授:
爱国是中国人的传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对国家的深刻认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宽厚的,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文明高度。它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欺负过别的国家,也没有搞过扩张侵略。中国的爱国主义谋求的是和谐、共同发展,是对“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表达。即使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提出的口号仍然是“与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如今,我们的爱国主义仍然应该保有这样的精神。
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中,由于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难免带有一点悲情色彩。当国家处于贫弱状态时,爱国主义曾以一种张扬的战斗精神表现出来。但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提升了,世界格局变化了,爱国主义的含义也有了发展变化。
我们的爱国不再以摆脱“亡国灭种”命运为主题,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因此民族悲情的倾诉已经过去,爱国主义应该更加理性、平和,应该更有远见、更明智。
今天的年轻人应该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对全球化下的世界格局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冷静的观察,应该把自己的爱国激情和成熟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
在全球化时代,生产和消费结构日益复杂。在这个时代,互相抵制货物和产品,已经没有多大效果了。捍卫民族尊严应该选择真正适当的表达方式,如果还用以前的老办法,不一定合乎时宜。
中国的年轻人应有登高望远的视野,用21世纪的新眼光看待未来,并不断加强自己与世界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捍卫我们的利益和尊严。中国人应超越一时的激情,用“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坚韧态度,放眼未来。
《环球时报》 2005年04月22日 第十五版
应该避免“狭隘的爱国主义”
爱国是对一个公民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是一种最朴素的感情。首先表现为公民用个人的实际行动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声誉和尊严、树立自己国家的形象。如果有人只想自己,不想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对他的所谓爱国行动就要打上个问号。因为爱国不仅要有主观愿望,还应有客观效果。
可以说,一个人要想把朴素的爱国热情变成崇高的爱国品质,必须与一定的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结合起来。在爱国旗号下为所欲为的行为,不能称之为爱国的行为,因为理由正当、目的正确,不能证明手段正确。
有人提出应确立“冷静的爱国主义”。但我认为这与冷静、冲动没有关系。因为冲动、激动不代表能干违法乱纪的事,能为所欲为。对反社会、反人类的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愤慨,这是自然和理性的,关键是看其表达的方式和手段是否正当。
另外,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明确提出,反对“狭隘的爱国主义”。我认为,这个观点在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所谓爱国,不仅表现为爱自己的国家,还应表现为爱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
我认为,在看待其他国家的时候,还是应该区分政府与民众,区分政治、经济与文化。不能因为一个国家政府的政策错误,就反对这个国家的人民,也不能因为与一国的政治发生了摩擦,就否定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其实,爱国主义也具有时代特征,比如在反帝、反殖的过程中抵制外货。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尚未到来,商品流通是帝国主义打开别国大门的手段之一,因此,抵制外货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开放,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国家经济相互依赖,在这种情况下,抵制外货必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更何况,很难说清,一国的商品在恶化两国关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综上所述,以下两类行为可以归结为不可取的爱国行为:一类是只想自己,不考虑国家形象和威望的行为;一类是表达自己感情的手段和方法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在爱国主义旗号下的过激行为与爱国主义无关。
爱国主义应理性而平和
张颐武教授:
爱国是中国人的传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对国家的深刻认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宽厚的,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文明高度。它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欺负过别的国家,也没有搞过扩张侵略。中国的爱国主义谋求的是和谐、共同发展,是对“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表达。即使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提出的口号仍然是“与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如今,我们的爱国主义仍然应该保有这样的精神。
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中,由于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难免带有一点悲情色彩。当国家处于贫弱状态时,爱国主义曾以一种张扬的战斗精神表现出来。但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提升了,世界格局变化了,爱国主义的含义也有了发展变化。
我们的爱国不再以摆脱“亡国灭种”命运为主题,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因此民族悲情的倾诉已经过去,爱国主义应该更加理性、平和,应该更有远见、更明智。
今天的年轻人应该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对全球化下的世界格局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冷静的观察,应该把自己的爱国激情和成熟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
在全球化时代,生产和消费结构日益复杂。在这个时代,互相抵制货物和产品,已经没有多大效果了。捍卫民族尊严应该选择真正适当的表达方式,如果还用以前的老办法,不一定合乎时宜。
中国的年轻人应有登高望远的视野,用21世纪的新眼光看待未来,并不断加强自己与世界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捍卫我们的利益和尊严。中国人应超越一时的激情,用“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坚韧态度,放眼未来。
《环球时报》 2005年04月22日 第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