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的发展前景来看,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很多年的研究,实践。
2018年11月12日,合肥制造“人造太阳”装置的EAST更是首次完成等离子中心的一亿度运行,而去年则成功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也是截至2016年2月国际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
中国的超导装置是最可能实现可控热核聚变能应用的途径之一,目前全球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最快的是我国。2016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将这个装置运行60秒时间,此时国外还处于图纸阶段。
不过,实现一亿度到可控核聚变,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其中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子辐射,带电的都会受磁场约束,那么中子不带电在磁场里不受约束怎么办?换言之就是说,带电粒子会受到约束,触碰不到容易,然而不带电中子在磁场里却不受控制。
高能量的中子碰撞仪器内部,仪器根本受不住,这样聚变就没办法持续太长时间。这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即使我们成功实现核聚变过程可控,而商业利用聚变能又是更高一层的要求。按照科学家的精确语言来描述,必须是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这个比例称为Q值,自然是越大越好,成本花费越少,获得能量越多,这笔买卖才是划算的。因为真正有用的可控核聚变必须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不幸的是,目前各国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它们的投入产出比即能量Q值,基本上还在0的水平,并不产生能量,只是做做基础研究,个别装置能产生些许能量,但是远小于输入的能量,Q还是在0和1之间徘徊,因此人类追求人造太阳的梦想之路是任重道远的。
科学家对此表现十分乐观,预测在2070年可以基本完成可控核聚变,进行发电。而到了22世纪,人类可以熟练的通过可控核聚变产生巨大能量,到时候海水可以提供亿年的燃料,无成本无限用电也将不再是梦。
核聚变是恒星的能量源,人类如果可以实现核聚变可控,除了可以实现不竭无限的能源,从而保证地球可以更加生态化发展,也标志着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又取得了新的进步。
2016年2月国际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
根本不可能的,只是自我欺骗而已。
我觉得不能实现,或者说很难实现
我觉得不能实现提供无限能源的可控核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