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侠帮小弟找一篇关于雏鸡的传染性脑脊髓炎的论文吧

2024-11-15 18:02:3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雏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诊断与治疗

鸡传染性脑脊髓炎(AE)是一种侵害雏鸡的病毒性传染病。它主要引起雏鸡发生运动失调和头部快速震颤,病鸡瘫痪,后因采食、钦水困难而衰竭死亡。成年鸡表现为亚临床症状,仅见产蛋下降、生长缓慢和孵化率下降。2002年10月—11月,南和县3位养鸡专业户,分别进雏1000只、600只、800只,均间隔5天,进雏后在3—15日龄时出现一侧性倒卧,失水严重的病鸡死亡,而5—17日龄时发病、死亡达到高峰,随后到我院诊治,通过综合性诊断,确诊为雏鸡传染性脑髓炎。

一、发病情况:2002年10月16日河北省南和县东新寨李某从某种鸡场进雏600只,饲养到10日龄时鸡群发现有5只一侧性偏瘫病鸡,失水严重,脚趾挛缩,羽毛松乱。以后病鸡逐渐增多。到15日龄时发病率达9%,并有死亡现象,开始认为是维生素缺乏,增加多种维生素等不见效果。后通过调查其他2户从同一种鸡场进雏,一户(张某)比李某早进5天,进雏1000只,另一户(任某)比李某晚进5天,进雏800只。张某的雏鸡在12日龄时开始发病,发病率为5.4%;任某的雏鸡在3日龄时,开始发病,发病率最高为11%,这三户饲养到5—17日龄时发病与死亡达到高峰,以后发病与死亡逐渐减少,死亡鸡只中大部分是由于瘫痪被其它鸡踏死或吃不着食物、喝不着水,渴饿而死。

二、临诊症状:这3户病雏鸡的症状基本相同,病雏精神差,随后发生渐进性的运动失调,不能站立,但卵黄的吸收及脐带愈合均良好,这可以区别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侵害胚胎及孵化温度不当所造成的残弱雏。病雏精神沉郁,闭目嗜睡,继而出现运动失调,两腿不能自主,起动时东倒西歪,逐渐不能站立,以跗关节着地,坐于地面,呈犬坐姿式,随着病情的发展,神经症状明显,常出现颈震颤,最后瘫痪。个别的雏鸡一侧或二侧眼睛晶状体混浊,视力消失。瘫鸡仍有食欲和饮欲,但由于不能站立,吃不着食,饮不着水,被其它鸡踏死或饿死。发病后曾用维生素B1、维生素E、多种维生素、鱼肝油及抗生素治疗均无疗效。

三、剖检病变:共剖检病死鸡20只,主要病变为脑组织水肿,小脑软化,在软化下有水样透明感。脑膜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着地的跗关节红肿,脚皮下有胶冻样渗出液。

四、实验室检验

1、取病(死)鸡的心血、肝、脑组织涂片做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

2、取上述病料以营养琼脂、血液琼脂、普通肉汤培养基作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3、琼脂扩散试验:随机采取发病雏鸡血20份,分离血清,用已知的禽脑脊髓炎抗原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测定血清中的抗体,结果病雏鸡血清18份均出现沉淀线。ND效价测定,20只雏鸡的平均滴度为5.8,并无参差不齐现象,表明新城疫抗体效价有保护力。

五、诊断:根据发病情况、临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雏鸡传染性脑脊髓炎。

六、防治措施

1、确诊后,隔离扑杀淘汰病雏鸡,彻底深埋。整个鸡场内外环境、用具彻底消毒。鸡场外环境用消毒5号消毒,鸡舍、用具用绿威霸消毒液消毒,每天1次,连续10天。

2、加强饲养管理,饲料内增加维生素B1、含硒维生素E、鱼肝油、维生素C,以增强鸡体的抗病力。

3、药物治疗:饮水中加板兰根冲剂,每代15g,每100只雏鸡1代,每天2次,连用5天。同时饲料内添加0.3%的盐酸吗啉双胍,为防止继发感染同时还在饲料内添加0.2%土霉素。另外饲料内还加多种维生素等,连用5—7天。采取以上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鸡群逐渐恢复正常。

七、小结与讨论

一、鸡传染性脑脊髓炎是主要侵害幼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雏蛋传播的方式为主。感染后的种鸡一个月内所产的种蛋孵化时,部分鸡胚在孵化中死亡,大部分鸡胚可孵化出雏鸡,但雏鸡在出壳后1—20日龄之间发病死亡,造成本病流行。本病可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包括病鸡与健康鸡同居接触传染。垂直传播是成年鸡在感染病毒之后,产生抗体之前的短时期内,产出含病毒的蛋,孵化出带病雏鸡。成年鸡感染了脑脊髓炎病毒一般不表现症状,只是有2周左右产蛋减少,然后恢复正常。从感染之前到产蛋正常这段时期,所产蛋由不含病毒到逐渐含病毒,再逐渐含抗体。从这三批雏鸡发病情况看是种鸡场,由于种鸡感染了脑脊髓炎病毒,而垂直传染给雏鸡,使雏鸡发病。

2、种鸡场种鸡只要是发生过鸡传染性脑脊髓炎,今后每批种鸡必须接种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疫苗。未发生过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种鸡场,又未接种过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疫苗,种鸡如果在饲养管理正常而且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产蛋突然减少,应请兽医部门作实验室诊断。若诊断为本病,在产蛋量恢复正常之前或自产蛋量下降之日算起至少20天之内,种蛋不要用于孵化,可作商品蛋处理,否则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鸡脑脊髓炎是主要侵害1个月龄以下的雏鸡,造成发病和死亡。1个月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因此对种鸡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唯一有效措施。

3、雏鸡已确诊为本病时,凡出现症状的雏鸡都应立即淘汰,到离鸡场较远的地方深埋,以减少同居感染,保护其他雏鸡,彻底消毒,健康雏鸡饮水和饲料内增加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发病鸡群容易引起继发感染,防治时,应注意采取辅助治疗措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鸡群要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如果雏鸡发病率较高,可将鸡群全部淘汰,彻底消毒鸡舍后,重新饲养。重新饲养应仍购买原来那个种鸡场晚几批的雏鸡,这些雏鸡已有母源抗体,对本病有抵抗力

回答(2):

是冠状病毒感染
1 冠状病毒的基本概念
冠状病毒最先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在1968年由一个叫秦瑞的科学家发现并命名为“冠状病毒”,是因为该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外膜呈日冕状或者叫做皇冠状突起。1975年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目前冠状病毒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
冠状病毒大约60~220纳米直径,外形成皇冠形。冠状病毒
由单一的核糖核酸(RNA)构成,这种RNA和N蛋白共同组成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有三个结构蛋白,属糖蛋白。它的特点是,RNA和RNA之间重组率非常高,出现变异正是由于这种很高的重组率。
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主要表现在:冠状病毒科只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这类病毒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特别是类似于鼠肝炎病毒的JHM病毒可以引起小鼠的脱髓鞘性脑脊髓炎,到目前为止,大约15种不同冠状病毒株被发现,有些可使人发病,另一些可使牛、猪、鼠、猫、狗和鸟类发病,特别是鸡瘟疫和犬瘟疫。
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口液、喷气、接触传染。临床上,多数冠状病毒引起轻度和自愈性疾病,但少数可有神经系统并发症。
2 动物冠状病毒病
冠状病毒引起的家禽、家畜的疾病主要有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初生犊腹泻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家禽的传染性支气管炎、鼠肝炎、猪脑脊髓炎、猫传染性腹膜炎等。下面就动物体内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的发病规律、流行特征、临床症状作一简单的概述。
2.1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本病一年四季发生,以冬季为多。各种年龄的鸡均易感,多发生在1~5周龄雏鸡,临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呼吸道为主的传支,另一类是以肾脏病变为主的肾传支。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呼吸道的分泌物、肾和法氏囊内,经呼吸道空气飞沫或被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等传播。潜伏期短,一般2~3天。雏鸡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肾型传支除轻微呼吸症状外,还表现肾炎和肠炎症状,排灰白稀粪。
2.2 犬冠状病毒病
本病多发于寒冷的冬季,潜伏期一般为1~3天,传播迅速,数日内常成窝暴发。本病的发生虽无品种、年龄、性别之分,但在犬群中流行时,通常都是幼犬先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其临床主要特征为腹泻、呕吐,腹泻物呈糊状水样便中常含有粘液和血液,幼犬症状重剧,但体温一般不高。
2.3 传染性腹膜炎
不同年龄的猫均可感染,6月龄~2岁猫发病率最高。以消化道感染为主,病毒随带毒猫的粪便排出。症状主要表现有渗漏型和非渗漏型两型,较常见的是渗漏?穴湿性?雪型,特点是腹腔和/或胸腔有渗漏液发热;非渗漏?穴干性?雪型,特点是局部形成肉芽肿性病变。
2.4 猪传染性胃肠炎
本病从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发病最多,夏季发病最少。10日龄以内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仔猪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的呕吐,接着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
2.5 猪流行性腹泻
各地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和肥育猪发病率可达100%,有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冬季,我国以12月到第二年2月发生最多。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和脱水,粪稀如水。群体一旦发生本病,很难在短时间内控制其流行和传播。
总的来说冠状病毒病的发病时间很短,一般潜伏期1~5天,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有一定的季节流行性,以冬季为多发期。发病无性别,年龄,品种之分,但以幼龄期最易感染,发病最为严重。主要的病变部位在消化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腹泻,下痢等。病毒随粪便排出,易污染饲料和周围环境,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6~9天,污染物在水中可保持数天的传染性。
目前所有的动物性冠状病毒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一般使用一些广谱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来预防。一般以预防为主,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调节饲养环境的温度,并做到在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通风透气,降低饲养密度,避免发生拥挤,合理调配日粮,做到适口性好、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同时注意日粮中适当增加多维和矿物质的含量,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3 人类的冠状病毒
人冠状病毒分别属于OC43和229E两个抗原型,它是引起人类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儿童的冠状病毒感染并不常见。但是,5~9岁儿童有50%可检出中和抗体,成人中70%中和抗体阳性。 冠状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区。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冠状病毒可以感染各个年龄组,0~4岁占29.2%,40岁以上占22%,在15~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这与其它上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情况不尽相同,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病率降低。另外,当冠状病毒流行时鼻病毒却不常见。本病无特异性治疗和预防手段。
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高峰在秋冬和早春。有报道认为不同病毒的流行有不同的周期性,一般间隔2至3年流行一次。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较差,再次感染较常见。
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5天,平均为3天。典型的冠状病毒感染呈流涕、不适等感冒症状。冠状病毒还可以引起婴儿、新生儿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是水样大便、发热、呕吐,每天10余次,严重者可以出现血水样便。不同型别病毒的致病力不同,引起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OC43株引起的症状一般比229E病毒严重。有报道冠状病毒感染可以出现发热、寒战、呕吐等症状。病程一般在1个星期左右,临床过程轻微,没有后遗症。
冠状病毒的感染可以产生以下临床症状:①呼吸系统感染,包括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②肠道感染(婴儿偶尔发生);③神经系统症状(很少)。
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发生了非典性肺炎,与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常见病症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明显的特征: 首先病人高烧、干咳,并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有病人痰中带血丝,病人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 X光胸片特点与临床状况分离,一在临床症状还不严重时,X光片中已显示病人肺部有絮状阴影,并呈快速发展趋势;高烧患者用抗生素大多无效。经过调查,专家们现已寻找到非典型肺炎的一些流行病规律:男女之间发病无差别,从年龄看青壮年占70%,与既往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老少较多不同;非典型肺炎第一代的传播潜伏期在4天至5天,第二代在10天左右,其病原传染力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下降。
最近研究发现SARS病毒可能来源于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他们通过RT~PCR检测、基因组测序等手段,发现在蝙蝠、猴子、鼯鼠、果子狸、蛇等数种野生动物体内存在“四种类SARS状基因信号”。特别是果子狸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与人类的SARS病毒相似,存在99%的同源性,虽然现在还没无法确切的证明是否是果子狸导致人类SARS的元凶,但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要控制某些的流行和传播,除了借助有效的治疗手段外,还必须对自然资源地进行综合的治理,保持人、动物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野生动物是自然疫源地中病原体的巨大天然储藏库。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人类疾病和畜禽疾病来源于野生动物。人类的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来自灵长类;感染牲畜的亨德拉病毒、尼巴病毒来自于狐蝠;疯牛病、口蹄疫等也与野生动物有关。鼠类可传染50多种人类的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森林脑炎等。自公元520年至20世纪40年代,死于鼠疫流行的人数达1.5亿人。目前,我国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鼠传染发病人数每年达数万人,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因此,疾病控制与防除工作,必须从根本上切断从野生动物到人或畜禽的传播链条。这需要对病原体、宿主及其媒介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有充分了解。控制疾病传播和流行,既可直接控制宿主的数量,也可采用控制媒介数量的办法。减少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也是减少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措施。许多疾病都是由于人类在捕猎、食用野生动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例如,刚果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就是由于当地居民食用了森林中死去的灵长类动物。引发我国非典的冠状病毒很可能是由于人在饲养或取食果子狸的过程中传染上的。这需要开展自然疫源地研究,要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攻关,要有流行病学、生态学、微生学、昆虫学、动物学方面的专家参与,要林业部门、科研机构、医学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针对目前SARS的发生,根据自然疫源地理论,对果子狸等高危野生动物类群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停止一切捕猎活动;(2)封闭、隔离所有养殖场,对果子狸等高危野生动物进行检疫,对携带非典病毒动物进行宰杀;(3)严禁将饲养的动物放归自然,以免将病毒带入自然种群;(4)对动物园的相关动物,实行隔离饲养,并作相应的检疫处理,暂停对外展出。
4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贸易中
尚存在如下问题
在追踪SARS病原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到目前所取得的证据表明,野生动物——果子狸是蕴藏此次灾难的最大“嫌疑犯”。由此,人们联想到一系列野生动植物都有可能携带尚未发现的各类病毒,并将在人类的不经意中像SARS一样袭击人类。为了阻击病毒的偷袭,有效防患于未然,许多科学家和政界人士都认为,只有更进一步完善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才能取得人类真正的主动权。然而,迄今,我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存在哪些缺陷?
4.1 有关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从1989年,我国开始颁布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来,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野生动物的法规文件。我们不单单要保护野生动物,也要保护野生植物,还要保护和利用那些有益的、有经济价值的、有科学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同时,要管理野生动物种群,控制有害的野生动物种群,这就需要一部涵盖内容比野生动物保护法更广的野生生物法。我国还没有针对野生动植物的国内贸易立法。虽然我国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已经20多年了,但至今仍未能按公约的要求制定一部相应的国内法。导致至今CITES公约秘书处仍将我国列为野生动植物贸易国内立法不完善的II类国家。
4.2 野生动植物的资源不明
掌握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生境状况是实施有效保护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尚不能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决策和管理决策。《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要求各缔约国的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建立在可持续利用资源的基础之上,由于我国野生动植物的资源不明,导致野生动植物贸易尚无法进行科学管理。
4.3野生动植物贸易口岸过多
由于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鉴定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工作,一般海关关员很难胜任此项工作。同时我国的边境线长,与周边国家的通商贸易口岸多,对野生动物的进出口管理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培训海关关员,还应当将野生动植物的贸易控制在指定的少数几个口岸。这样才能集中有关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执法人员和技术人员,对野生动植物的进出口实施有效管理。
4.4 野生动植物的走私和非法贸易严重
目前,野生动植物走私现行猖獗,据估计全球每年野生动植物走私贸易额达500亿美元。由于国内的野生动植物需求增加,而国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限,于是周边国家的野生动植物通过边境贸易的形式大量进入我国。我国一直未能对野生动植物的边境贸易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调控,造成野生动植物走私活动泛滥,严重威胁着我国及周边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
4.5 对野生动植物的生产、销售、加工环节的监督和检疫不够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与深圳疾病控制中心宣布SARS冠状病毒与从果子狸身上分离的冠状病毒的RNA99%同源,这揭示了我国野生动植物管理中的一个盲区。由于果子狸肉质鲜美,市场需求量大,被大量人工养殖供应市场。我国目前尚无没有有关的法律法规,确定那些种类可以人工饲养繁殖,那些种类不能进行人工饲养繁殖,以及在饲养繁殖这些动物过程中的饲养设施标准、营养标准、卫生标准、检疫标准等。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生产、销售、加工环节的监督和检疫,特别是野生动物进入市场后的卫生检疫,也无法可依。我们必须界定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控制野生动物的人工养殖。对于那些合法的野生动物养殖企业,必须对加强其生产、销售、加工环节的监督和检疫,防止人与野生动物共患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通过养殖的野生动物向人类传播,应特别警惕像SARS这样的烈性传染病再次发生。
冠状病毒来自动物,这使我们也不能不反省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即使〃非典〃的病毒与野生动物无关,仍无法排除存在着未知种类的未知病毒隐藏在某些“鲜活”的野味中。以往我们对餐饮业中野味菜肴的管理,仅仅是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来查处,而未曾从卫生防疫的角度来检疫。今日来看,“非典”防疫要从根基防起,除了要注重一般的公共卫生,还应严禁未经检疫的食物进入餐桌。不仅要加强野生食物的卫生检疫,而且对于难以进行安全检疫的家禽内脏也应禁止食用。随着我国的经济搞活以后,一些不法分子非法赢利的点子也越来越多,例如加了激素的鸡肉,掺了瘦肉精的猪肉,浸了尿素的虾,泡了福尔马林的水产品,撒了剧毒农药的蔬菜……老百姓们真不知道还能放心地吃什么。
食品卫生方面层出不穷的种种问题,都警示着我国的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力度,包括餐饮业的管理、农贸市场的管理、超市的管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许多疾病来源于野生动物,但真正的肇事者不是野生动物,而恰恰是人类自己。由于人类无节制的开发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人、动物与自然三者关系严重失衡,人类遭到动自然界的惩罚也是必然的。SARS的惨痛教训,应使每一个人重新审视人、动物与自然和谐统一问题。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为了使我国国民经济在21世纪逐步赶上世界上中等经济发达国家,就必须对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利用现状和保护状况进行必要的评价,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贸易信息库,开展野生生物法的立法工作,加强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立法,控制野生动物的人工养殖,加强对野生动物养殖的生产、销售、加工环节的监督和检疫,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前提下,努力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的基础研究,提出全面的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入稳定的、持续的轨道。

回答(3):

我在维普上给你下了4篇文献,你回去综合一下吧,这样的话比较好,嘿嘿 当年我们写论文都是这样的。。留个邮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