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维也纳音乐会感想

交作业。。不用太深奥了
2024-11-15 21:54:0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N久前为了海顿第49号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而下载的古尔德版本的APE文件,今天忽然发现不知何时已经下完了。不过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霍洛维茨版的……因为古尔德太过忠于琴谱上的那堆诡异的跳音了……
以上是由本次新年音乐会上海顿的《告别》而产生的联想。
此文是边听第42、48、49号边敲下的。
废话少说,开始。
= =
终于看到直播的由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指挥的音乐会了。最可惜的一点就是他没有边弹钢琴边指挥。哎~~想当初2001那场柏林爱乐的除夕音乐会就有这个场面啊。
巴伦比伊姆是少见的多面手,身兼钢琴家、指挥家数职。这与他的师兄弟阿巴多(比他大十岁,大概有个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版本就是他指挥的)等人更侧重于指挥不同。他父母都是钢琴教师,父亲教高水平的,母亲教初学生。他见到父亲跟某个拉小提琴的男的合奏,便打算学小提琴;后来又看到父亲与别人进行双钢琴演奏,便决定学钢琴——毕竟小提琴的姿势实在是痛苦。后来富特文格勒从他的钢琴演出中感受到他的指挥天赋……扯远了。
上半场的曲子都没怎么听过,一股脑地灌入脑子,现在也记不得太多了……记得的就是发现弹竖琴的是个男的时的惊恐。东方童话圆舞曲也没有听出多少东方的韵味。南方玫瑰还是不错的。
下半场,舞蹈开始。印象较深的是蓝白色衣服的那场,动作让我想起了校园集体舞~~大囧。
电闪雷鸣波尔卡果然还是好听。在镲和鼓敲击的时候,巴伦博伊姆都会很用劲地动作一下,十分带劲。
海顿《告别》终曲,一如当年初演的场面。开场便少了不少人,之后随着演出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演奏者离开了。一脸白胡子的低音大提琴家,在闭眼恍惚数秒之后,终于拖着琴离开了。讶异的巴伦博伊姆几乎没怎么指挥,从指挥台上走下来,看看这边,看看那边,伸手状似不敢相信地抖动着手指指着某个擅自离场的家伙。然后他回到指挥席,从左手边清点人数。可就在他转到右边的时候,左边又有几个家伙起身离开了。最后只剩下两三个了(包括首席)。颇为感动的巴伦博伊姆来到某个拉小提琴的男子旁,在他旁边的座位坐下,一手搂住他人的肩膀,为他进行“单独辅导”……到了最后,终于,所有人都走了。笑声不断从台下发出。
拉特茨基进行曲,指挥家不但指挥台上的演奏者,还要指挥观众。乐曲开始不久,“不懂规矩”的观众们擅自鼓掌,巴伦博伊姆“绷着个脸”让他们停下来。之后,时候一到,他就转过身,为观众指挥起来。有时他不转身,而是把双手在头后交叉挥动。还有一次,他甚至回身给观众一个飞吻~
就这样,音乐会在经久不息(大俗词)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 =
我不太懂指挥,也看不懂巴伦博伊姆的指挥——大指挥家似乎都不是单纯地按照拍子打(废话)。但观看他们的精彩指挥是一种享受。来此心底的喜悦(有点冷?)。

回答(2):

这个音乐会可以不太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

因为他就不是真正的交响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没有一部是真正的交响乐,所以没有存在什么艺术或者说什么庸俗之说。

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只是供大家在新年时娱乐的小品,只要人们开心就可以了,目前中国人把这个音乐会看的过于神圣了,其实就是1流乐团帮我们客串下点小娱乐节目而已!

每年都一样其实也无所谓的,音乐毕竟经典的就这么多,从巴哈到进现代,知名的作曲家的作品已经固定了 更何况这些小品呢,只要大家看的开心 看的高兴就好了,这样的新年音乐会没有去评价的必要,因为没有真正的交响乐作品在里面,只是用了交响乐队的形式而已!

只有成为4个乐章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交响乐 是为艺术 才有评价的价值和欣赏的趣味,这些小品 看看 笑笑 开心就好了!

回答(3):

反对楼上~~
如果说一定要四乐章的才叫交响乐~那交响诗算什么?交响诗可都是单乐章的!你总不能说它不够艺术吧?

中国人确实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看得太神圣太高雅了~更有甚者以为自己听个维也纳信念音乐会就觉得牛叉的不行~~
新年嘛~就图一乐,所以施特劳斯家族的东西特别适合~因为他们家就是专门写这些东西的,你要是新年的时候演奏贝多芬的命运~是不是就不适合了呢?
如果不爱听维也纳的~可以选择德国柏林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那个相对而言的所谓“艺术性”更高点。
跑题了~
09年的音乐会没什么特别的新意哈~除了告别交响曲 是为了海顿逝世200周年。曲子还是那么些曲子~只不过指挥年年换,今年的巴伦博伊姆我还是挺喜欢的~不过还是爱小泽征尔~那个指挥~~真正可以用音乐表演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