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德国人率先在奥比尔公司生产竞赛用汽车上试验了火箭推进器。尽管试验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果,但德国科学家并未因此放弃新的探索。反而更着手设计飞向同温层高空的探空火箭。
1927年,以奥地利数学家赫尔曼·奥伯特为首的一批德国科学家与工程师成立了民间的德国宇宙航行协会,这是全世界第一个航天科技研究协会。
1929年,奥伯特与他的助手们开始研发液态火箭推进器。1932年后德国陆军开始想到了液态燃料火箭作为长程攻击武器的可能性,并派遣对火箭研发有兴趣的瓦尔德·多恩伯格上尉负责筹组相关事宜,瓦尔德招募了当时为经济状况烦恼的沃纳·冯·布劳恩为首的火箭研究小组进入德国陆军兵器局,开始进行液态火箭推进器的试验,同年,德军在柏林南郊的库斯麦多夫靶场建立了火箭试验场。
从1933至1941年的8年期间,多恩伯格与冯·布劳恩的研发团队不断进行火箭研发,第一代的A-1重150千克,直径0.3米,长1.4米,采用酒精与液态氧推进剂,但推力只有3000kgf。由于设计不合理,因此A-1火箭试验失败。
1934年12月19日及20日,冯布朗的研究团队成功发射两枚重500公斤,安装陀螺仪并以液态氧及乙醇为动力来源的A2火箭,发射地点位于德荷边界的柏克姆岛,此次测试两枚火箭以2.2公里及3.5公里的射程掉落北海,A2火箭开发案到1936年结束。
由于A-2火箭得到了满意的成果,于是德军更近一步着手研究第二代的A-3与A4火箭开发计划,其中A4火箭的预定目标为射程175公里、最大射高80公里、酬载量1吨的大型火箭,由于实验规模已经大到旧试验场无法提供足够测试空间,因此德国选择了东部奥德河的出海口处的一个名叫佩内敏德的渔村,兴建新的火箭试验基地。
除了液态火箭以外,德国空军也在此地开始研发FI-103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研究工作(FI-103即后来的V1火箭),代号FZG-78。1942年FI-103研发成功后,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将此种新式兵器命名为“V1火箭”。V指的是德文的Vergeltungswaffewaffe(复仇武器)一词缩写,他意味着德国要用这种新兵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雪耻,并向战胜国复仇。
A-3火箭重达750kg,直径0.7m,长6.5m,推力增大到14700kgf,然即使A-3火箭试验成功,但A-3火箭的射程距离仍旧未达当时研究团队的期待。接着一种新型态的A-4火箭设计方案开始提出并接受试验。在1937年得到了德国陆军的支持,拨款了2000万马克作为A-4火箭研发经费。
A-5火箭则是A-3火箭的改良版,A-4火箭在吸取A-5火箭的研发经验与资料后,在1942年正式研发成功。随即量产制造,1944年9月正式命名“V2火箭”,并在9月8日的伦敦攻击扬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