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是什么意思?

在看史铁生的书中提到这句话,不太懂,烦请解释一下
2024-11-08 16:36:4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下去,生活一辈子,在某个时候,也会离开这个世界。所有不管这辈子做了多少事、对生活抱有多大的热情,终有一天也会消失,所以萨特认为是无用的。

关于萨特的其他名言:

1、这就是是时光,赤裸裸的时光,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那里了。 ——萨特 《恶心》

2、 要感觉到它们,只须稍微孤独一点就够了,孤独到正好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摆脱那个可能是真实的事情就够了。 ——萨特 《恶心》

3、“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能够骗自我,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貌。” ——萨特 《密室》

扩展资料

让-保罗·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行衡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写作特点: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

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

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拆带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人物影响:

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学界的首要人物。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

其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恶心》《苍蝇年》《自由之路》等。他在政治上倾向进步与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在思想上,肯定人的价值,努力探索人在荒诞世界里的出路与归宿,主张人道主义思想。 

1940年,萨特尚是初出茅庐的小说家。而这之后的半个世纪,这个不安分的“伏尔泰与斯汤达的复合体”非但自己没有正襟危坐,而且总让他的对手战战兢兢,并在全世界知识界掀起了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热浪。

萨特的盛年,他的小说在世界各地以百万计的印量发售,即便是他的最枯燥乏味的哲学著作,也被他那些狂热的崇拜者当成革命的圣经;他的演讲往往被热烈的群众包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引起骚乱。

他巡回世界各地,受到旅铅国家元首一般的接待。萨特就是法国,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那位“从纳粹手中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将军。 

在萨特逝世时,数以千计通过阅读他的撰著才认识他的人,在获悉他逝世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悲痛和震惊的反应,在巴黎为他送葬的行列也浩浩荡荡,这种情况反映出一位思想家由于他的榜样和思想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参考资料来自:百度百科-萨特

回答(2):

对生活的热情是一件毫无意义亏宏的事,叔本华说过:任何欢愉都是虚幻的,哀叹孙空友一段欢愉的逝去是毫无意义,甚则槐至可笑的。所以,热情是这个世界中最不需要的东西。

回答(3):

这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看法。因为人生究其根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是痛苦无助挣扎的轿肆,两手空空来,一生或是浑浑罩腊噩噩或是叱咤风云,最后都是一样的死亡。而人生意义就在于对这种无用对这种无意义的反抗。是这种斗争与反抗赋予了我们价值,而人本质上依旧是闭闷轿无意义的一堆热情。

回答(4):

人不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