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子女和女婿称谓

一般如阿哥,贝勒。。。。。还有什么啊
2024-11-06 09:45:1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清朝是满洲贵族的政权,皇室成员称呼有些与历代相同,由于使用满语和其他原因,有些称呼用词与历代有些不同,罗列如下:

1、阿哥:对皇子的称呼。

2、固伦公主:满语中固伦是国的意思。固伦公主用以称呼皇帝的女儿。

3、和硕公主:满语中和硕是一方的意思。和硕公主为妃嫔生的女儿和皇后抚养的宗女。

4、县主:对郡王女儿的称呼。

5、郡君:对贝勒女儿的称呼。

6、县君:对贝子女儿的称呼。

7、乡君:对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称呼。

8、格格:对亲王到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的满语称呼。亲王女儿称和硕格格,郡王、贝勒女儿称多罗格格,贝子女儿称固伦格格,入八分镇国公与辅国公的女儿就称格格。

9、福晋:对亲王、郡王和世子正妻的称呼。

10、固伦额驸:固伦公主的丈夫。

11、和硕额驸:和硕公主的丈夫。

扩展资料:

清朝皇帝的“子”分“宗室”和“觉罗”,是努尔哈赤的父亲,以下就是努尔哈赤的兄弟,跟他的子孙,叫“宗室”,他们系黄带,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以下,子孙叫“觉罗”,系着红带子,这个是不能混的。

皇帝的皇子一般是15岁,大体上15岁就成年了,就是指婚,结婚,分府,亲王就是亲王府,郡王就是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分府,就搬出皇宫住了。但是有例外,个别的也可以住在皇宫。

亲王的儿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贝勒,贝勒儿子是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因为当时他考虑到大清王朝亿万斯年,要万岁,一万年,这一万年,他这个王就不得了,所以要往下降,降到最后,叫闲散宗室,就没有爵位了,这是一般情况。

帝的女儿称“公主”,但是入关前不是这样的,入关前,不叫公主,是叫“格格”,入关后,因为清承明制,皇帝女儿就称“公主”。

满汉不通婚,皇帝的女儿更不能跟汉族通婚,所以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给汉族,除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外没有别的例子。

清朝的公主分等级的,皇后生的女儿,称“固伦公主”,其他妃、嫔等等生的女儿称“和硕公主”,“固伦公主”的待遇相当于亲王,“和硕公主”的待遇相当于郡王,亲王不得了,亲王年俸银,白银一万两,郡王五千两。这个公主在皇宫里面不像我们百姓想像这样,她母亲对皇子就比较亲,对公主就比较疏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皇帝的子女

回答(2):

清朝皇帝的女儿叫格格,儿子叫阿哥【a(四声)ge(一声)】,这些是清贵族儿女的通称。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些都是爵位。
清代的爵位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皇族的爵级,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计10级(其中镇国公、辅国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别,故又可计为12级)。二是皇族之外的爵级,由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以上各级又分为三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9级。

回答(3):

公主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当时各诸候国的诸候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候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候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君主”。 《史记 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候的女儿。《史记 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古书上也常简称为主。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那时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历代公主待遇很丰厚,特别西汉成帝时,公主和候王一起侵占了数量极大的田地和奴婢,影响了皇权的安定。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公主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不得超过一百人。
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明帝女儿封隆虑公主、武安公主、获嘉公主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县名。获嘉地名来自武帝时,刘彻巡视至河东新中,接东越战场喜报,改地名为获嘉。象著名的汉武的姑姑封号馆陶,就在河北,现在还有馆陶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到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北宋徽宗时曾恢复古称。改公主为帝姬。宋徽宗最宠爱的女儿就叫柔福帝姬。
明清时,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主的女儿称为县主。清代规定,皇帝的女儿封号有种,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固伦公主是皇后生的女儿,妃嫔的女儿为和硕公主。只有一个例外。慈禧收六王爷的女儿为养女,却封为固伦公主。她也可能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公主。
古代公主出嫁,有专门的词出降、下降,也称下嫁。娶皇帝女儿只能叫尚、尚主。如汉高祖女儿鲁元公主嫁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就叫“张敖尚鲁元公主”或“鲁元公主下嫁敖”。唐高宗时专门下诏规定皇帝之女,即公主出嫁才能称出降,诸王的女儿即县主出嫁只能称适。
公主的丈夫都知道是驸马。驸马原是官名。叫驸马都慰,是汉武帝时初设的。《汉书 百官公卿表》说“驸马都尉,掌驸马,武帝初置。”颜师古注说“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副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三国时玄学家何晏尚金乡公主,魏文帝让他做驸马都尉,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授驸马都尉的官职,简称驸马。于是,就成了虚衔,变为一种专用称号了。公主的丈夫还有个别称“粉侯”,这个名称起源于三国时候的名士何晏,何晏尚魏国的金乡公主,赐爵为列侯,因为何晏面如傅粉,所以人们称他为粉侯,后来成了驸马的别称,并由此引申出去称驸马的父亲为“粉父”,驸马兄弟为“粉昆”。
公主一般都有封邑,而且由皇帝赐给甲第(非常华丽的住宅)、山庄、园池,允许设自置官吏,这种官吏被称为家令、私府丞、食官等等。

郡主 清朝皇帝.亲王.贝勒的女儿未出嫁前都统称“格格”但王府里的格格和宫里的格格地位大不相同,宫里的格格地位要比王府里的格格地位高得多.

“郡主”是亲王.贝勒的女儿特受皇帝赏识的出嫁前封为“郡主”.如云格格出嫁时封为“温宪郡主”.

“和硕格格”是亲王.贝勒的女儿未得到“郡主”封号的,称”和硕格格”.

“和硕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出嫁时的封号,一般省略“和硕”两字.如“建宁和硕公主”称“建宁公主”.“和孝和硕公主”称“和孝公主”.

相比清朝复杂的关系,汉室王朝的关系就浅而易懂了:“公主”指皇帝的女儿,“郡主”指王爷的女儿.汉室王朝给公主封号喜欢用”平”字:如汉代的“平阳公主”.唐代的“太平公主”.明代的“长平公主”.

郡主:在唐宋太子诸王之女称郡主;明清均以亲王之女为郡主.

回答(4):

皇帝的儿子是阿哥,有一个是太子,这个不用解释了,你知道的。 皇帝的女儿叫格格。不过也有被封公主的。 皇帝的女婿叫额驸。

回答(5):

给你个清朝的吧。 皇帝的儿子是阿哥,有一个是太子,这个不用解释了,你知道的。 皇帝的女儿叫格格。不过也有被封公主的。 皇帝的女婿叫额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