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内容概述: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并非一般的历史传记作品,也并非一般的文学传记作品。它事实上是一部哲学著作或者说哲理性著作,同时又热情洋溢,所以也可以作为一部深邃的哲理诗来读。
在罗兰看来,贝多芬比一切优秀的音乐家要高明得多。他是现代艺术中的英雄人物,是一切受苦人的战斗者和伟大良友,是不幸的人们的伟大安慰者。
罗兰还认为伟大艺术家是“集体力量”的表达者,是群众、各民族和人类巨大激情的表达者。罗兰把贝多芬是当作他那英雄的、充满各种事件的时代的真正儿子来加以刻画的。
罗兰极其坦率地描述他的主人公的一生中的悲剧时刻,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欣赏痛苦,而是因为他极端憎恨它。“我们应该以贝多芬为榜样,在人们身上重新唤起对生活和对人类本身的信心。”这就是罗兰为什么要描述伟大人物如何遭受痛苦、如何不甘屈服的原因。所以我们就会认为第九交响曲作者的功绩更加令人惊奇、更加卓越伟大:“他是一个受难者,一个乞丐,一个羸弱者,一个孤独者,是痛苦的化身。世界不给他欢乐,他自己却创造了欢乐,把欢乐奉献给世界。”
《弥盖朗琪罗传》:罗兰在《弥盖朗琪罗传》的序言中写道:“我没有给那些高不可攀的英雄们建立纪念碑。我憎恨理想主义,因为它胆怯地回避生活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弱点。然而,太容易受一些花言巧语蒙骗的人民应该牢记:有关英雄主义的一切谎言是由于胆怯而产生的!英雄主义就是看到世界的本来面貌,热爱这个世界。”
因为人不能选择自己的本性,现实生活不能按要求和希望来安排。弥盖朗琪罗的悲剧就在这里。他不是在生活的中途才遇上了不幸,对他来说,不幸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他的伟大,在于把这些痛苦当作十字架来接受。弥盖朗琪罗的形象是伟大的,但这是一种警告性的伟大。弥盖朗琪罗在自己的创作中战胜了巨大痛苦,虽然胜利了,但只算半个胜利者,因为在罗兰看来只是忍受生活是不够的,需要“认识生活,而且还要热爱生活”。
《托尔斯泰传》:为了进一步揭示托尔斯泰的伟大与独特,罗兰还将托尔斯泰的创作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比较。罗兰在撰写《托尔斯泰传》之前,就把托尔斯泰的“道德完善”同“象老年人那样病态的”欧洲的虚假伪善进行了比较,并一再肯定俄国作家的作品“具有最大和最难得的优点——真实性”。
托尔斯泰作品的这一性质,便是“无情的现实主义观察”。他反对社会的邪恶,同艺术家对人身上的道德、精神、创造力量的极大信任结合起来。罗兰认为这位俄国大作家的创作不仅是彻底批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范例,而且是反对怀疑情绪、虚无主义的缺乏信心和冷漠情绪的解毒剂,即反对经常控制着甚至是当时西方一些大作家的那些情绪的解毒剂。在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中,罗兰不仅高度评价了他的社会洞察力,而且还高度评价了他对待人的人道主义的感人态度,而人正是他那创新的心理描写手法的基础。
贝多芬1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2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 欢乐颂 》。
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