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5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什么?

2024-11-27 02:49:3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当然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纵观历史上的名人,文人,封建统治者,绝大多数都是推崇儒教思想。《四书》、《五经》是儒教的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规定的宗教仪式。童蒙人塾(学)读书,开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时,要对孔子的牌位行跪拜礼。从中央到地方各州府县建立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学宫等)。作为教徒(儒生)定期聚会朝拜的场所。虽然在认识上各有不同,但是无论称为“儒教”或是“儒家”,其创始人均是一个孔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本来就是直接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学说的核心就是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的绝对统治地位,巩固封建宗法的等级制度。所以这种学说稍加改造就可以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本身就具有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宗教的可能。但是在先秦它还不是宗教,只是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与其他各家进行争鸣。由儒学发展为儒教是伴随着封建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和巩固逐渐进行的,曾经历了千余年的过程。孔子的学说共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改造在汉代,它是由汉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宗法专制国家需要一套在意识形态上和它紧密配合的宗教、哲学体系。孔子被推到了前台,董仲舒、《白虎通》借孔子的口,宣传适合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第二次改造在宋代,宋统治者集团利用机会从唐末五代分散割据的混乱局面中捞到了政权。他们鉴于前朝覆亡的教训,把政治、军事、财政、用人的权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宋朝对外宁可退让,对内则强化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思想文化领域里也要有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相配合。汉唐与宋明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国家,但中央权力却是越来越集中,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方法也越来越周密。为了适应宋朝统治者的需要,产生了宋明理学,即儒教。儒家的第二次改造,虽说完成于宋代,追溯上去,可以上溯到唐代。韩愈推崇《大学》,用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李翱用《中庸》来对抗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到宋代朱熹则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定为“四书”,用一生精力为它作注解。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宋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定为全国通用的教科书。“四书”从十三经中突出出来,受到特殊的重视。
其思想精髓是:"天":本体——又叫乾元、道、(无极而)太极、理、本心、良知、仁、诚、上帝
  “性善论”--人人皆可为尧舜,个个心中有仲尼
  “道统”:尧——舜——禹——汤——文武(以上为圣王合一期)——周公——孔子——孟子——
  “五常”:仁(此“仁”意义不同于本体之“仁”)、义、礼、智,信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八目”:1)格物 2)致知 3)诚意 4)正心 5)修身 6)齐家 7)治国 8)平天下
  “三达德”:智、仁、勇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持志养气”、“养浩然之气” (孟子)
  “三希修炼”:士希贤, 贤希圣, 圣希天 (宋 ·周敦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 ·张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立身行道,扬名于後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回答(2):

想说的别人都说完了 !我还说什么 呢

回答(3):

一个民族的意志!
博大精深的修养!

回答(4):

不懈的发明创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