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 拼音:hù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1]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大唐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因为礼节和习俗的不同,笏板废弃不用了。清朝这个马背民族的传统服饰里有种马蹄袖服饰,见到皇帝动不动就得打马蹄袖下跪,“啪嗒”两声,干脆利落地爬在地上听候皇帝指令。
在中国道教中,朝板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器。
笏板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那叫朝笏。是古代上朝的时候,那些大臣要上奏事情给皇帝,如果事情比较多就需要把提纲写在笏板的后面,作为备忘之用。笏板最初是简牍样的木板,可以藏在袖子里,后来就变成了长条的拿在手上的礼器。质地也从木竹变成象牙,白玉等名贵材料。也是官员品级的标志,红楼梦里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笏满床”是个典故,说郭子仪子孙皆是朱紫满身之辈,来给郭子仪贺寿的时候,笏板堆满了床铺。笏板也是文臣的攻击性武器,“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说的就是名臣段秀实用笏板把篡帝称号的朱泚打得头破血流的故事。类似现在用笔记本电脑敲别人的头,实在是开现代议会互殴的先河。
笏
芴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