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灞桥柳〉的由来

2024-11-10 09:46:2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灞桥柳》的由来:自汉兴,望柳怀人,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情思缠绵的长安城东灞桥。

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泪眼相望,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感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主父西游困不归,特别感人,那是薄如蚕翼,寓意有二,家人折断门前柳。

扩展资料:

歌名:灞桥柳

歌手:鸿雁

作曲 : 颂今

作词 : 陈小奇

灞桥柳,灞桥柳,

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

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呀,

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

它怎样在我脸上流?

灞桥柳,灞桥柳,

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

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呀,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我人在梦中。

心在那别后呀,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啊……灞桥柳!

回答(2):

歌曲《灞桥柳》由陈小奇填词,颂今谱曲,根据灞桥柳(西安城东一座古桥)而谱写。

背景故事

灞桥位于西安城郊十二公里处,是古代一处非常有名的桥。每到暮春时节,石桥岸边柳絮飞雪,含烟笼翠,此时情人折柳相送依依惜别。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扩展资料

童丽演唱歌曲《灞桥柳》歌词

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

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

你可知无奈的风霜

它怎样在我脸上留

它怎样在我脸上留

灞桥柳,灞桥柳

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

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啊,啊,啊,啊

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啊,灞桥柳

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

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

你可知无奈的风霜

它怎样在我脸上留

它怎样在我脸上留

灞桥柳,灞桥柳

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

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啊,啊,啊,啊

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啊,灞桥柳

回答(3):

  灞桥,这座久负盛名的古桥,曾引起多少文人的咏叹;那桥边的垂柳,又让多少迁客为之断肠;那桥下日夜东流的灞水,又让多少离情别绪,变得绵绵无绝期。诗意得经不起任何物化东西的碰撞。哪怕一次小小的撞击,都会让心中美丽的倩影灰飞烟灭。
  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岑参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刘禹锡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李贺咏道:"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李商隐吟道:"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等等,不一而足。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仅《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达114首之多。其后经过历代墨客骚人妙笔的润饰,日久天长,灞桥竟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至于"销魂桥"则得名于江淹的《别赋》,其赋开篇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人折柳赠别,是大有深意的。
  因为"柳"和"留"为谐音,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这一习俗源自何处,已无据可考。文献记载最早可见诸《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尤其是隋、唐时期,经过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就被定格了下来。由于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可惜如今这一胜景,只能靠游人去想象了。说到"灞桥风雪",不可不提及明代著名画家吴士英的《灞桥风雪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馆)。此图绘一老者骑驴在风雪中过桥,低首沉思。为烘托主题,景作山野悬崖,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寒气迫人。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骑驴人物虽极简洁,但形态生动。
  据《韵府群玉》中记载:"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此画盖取其意。 郁达夫说过:"江山亦要文人捧",而灞桥可以看作是最好的明证了。尽管桥已不是当年的那座桥,那柳也不是当年的柳,但是由于历代墨客骚人的吟咏,自古至今,依然一直鲜活在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