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形成。创办了一系列的军用民用工业企业,但是因为阶级成分的原因...不能救中国...(这是课本的说法)
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话说我已近忘记掉了课本上是怎么说的了...但是戊戌变法事实上就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妄图通过一个没兵没钱没粮的皇帝来改变中国,打击旧有的封建势力跟日本一样变法图强...没有实力完全就是在上演一场闹剧...除了给人们做了一次思想教育课以外,对于中国实质上没有改变
清末新政: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对于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起到根本作用...(不发展商业就没有资产阶级的壮大,资产阶级不壮大就没有力量革命)另外一个就是训练新军,训练出来的新军被革命党人渗透,成功的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创造了北洋军阀的诞生...
预备立宪:在马上要灭亡的时候出现的一场闹剧,让人们彻底丧失对满清的最后一点幻想
洋务运动是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为中国民族之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近代史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历史上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在当时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⑤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
注意:从近代化角度以生产力标准来分析,清王朝的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毕竟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可以这样认为,“预备立宪”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20世纪初,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1911年“皇族内阁”出台。之后,立宪派分化,退出历史舞台。
应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实行“预备立宪”。其骗局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汉族官僚离心离德,立宪派开始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促成武昌起义成功,使各省立宪派和一些官僚转入革命阵营中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潮流体现了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在中国走民主共和道路的要求,并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是爱国和进步的。
立宪改革潮流虽然能对封建统治带来一定的成绩,但它们以保存腐朽清王朝统治为前提,因此不可能真正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用改革遏制革命,也是落后于时代发展。
立宪派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对立宪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帝国主义被迫“中立”。
消极作用: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使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立宪派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在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和谈条件,使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失败。
洋务运动本质上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当时两半社会的现实状况,但是从其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方面上来说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为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它是中国人在近代第一次在政治体制变革上的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是变法改革的思想广泛的传播,也为日后的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从本质上讲都是清王朝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的封建统治而做出的自救,其反而加速了清朝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