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形态特征

2024-12-04 05:56: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各足跗节3对,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常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回答(2):


蟋蟀

  由于蟋蟀遍布全国,有上千种不同的亚种,因此个体差异也相对比较大,但多数蟋蟀的体型为中小型,少数为大型的。体色几乎都为黑褐色或黑色。
  蟋蟀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各足跗节3节,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蟋蟀的体型多成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回答(3):

全身呈褐色,有很长的触角。后足大,善于跳跃。雄虫体长20~25毫米,有2根尾须,俗称“二尾子”。雌虫有4根尾须,两长两短,中间还有一个产卵管。

蟋蟀头顶漆黑且有反光,上有橙黄色纵纹。雄虫前肢长达腹端,大多数个体无后翅,也有少数雄虫有后翅,并能飞翔。雄虫发音镜略呈长方形,鸣声洪亮。音节匀称,略有施音。发音时,两个前翅竖立起来,因摩擦而发出“吱吱吱吱”的声音,能连续鸣叫不已。

蟋蟀(xī shuài)(拉丁学名: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回答(4):

长3??50公厘(0.12??2吋)。触角细,后足适於跳跃,跗节三节,腹部有2根细长的感觉附器(尾须)。前翅硬、革质;后翅膜质,用於飞行。 蟋蟀,俗称促织,是直翅目昆虫的一科,身体黑色至褐色,头部有长触角,后腿粗大善跳跃。其雄性好争斗,两翅摩擦能发出声响。全世界约有蟋蟀900多种,以昼伏夜出的为多。为了方便听到公蟋蟀的求偶鸣声,蟋蟀具有位于前脚关节略下方的耳鼓。每种蟋蟀的鸣声不尽相同。 它们的叫声是代表温度

回答(5):

由于蟋蟀遍布全国,有上千种不同的亚种,因此个体差异也相对比较大,但多数蟋蟀的体型为中小型,少数为大型的。体色几乎都为黑褐色或黑色。
  蟋蟀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各足跗节3节,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蟋蟀的体型多成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