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在于不断前进,不断进取,而技能型在于不断重复,不断塑造。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思考,也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我们每名教师应该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面,有这样的三个理由。一是做好工作的需要。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我们地方语方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把工作做好,得找到做好工作的办法,也就是做好工作的捷径,这些办法,从哪里来,就是从研究中来。作为我们教师而言,要教好书育好人,你就得找到最有效的、最简捷的途径和办法。比如说,怎样让学生在短期内能识大量的字,要完成这个目标,我们不妨分析下,让学生在短期能快速识字的办法,可以试一下游戏教学法、卡片教学法,还有音形义结合法等,这些方法中,哪些方法最有效呢?对学生最好呢?如果你通过试验,找出一种既适合自己,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方便了工作,提高了效率,也为你今后更好地做好这方面工作提供了参照。这个实验、分析、总结的过程就是研究,可见,也只有研究,才能让你工作更得心应手,才能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有教师可能说,这么麻烦,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不需要这种“巧”,只要把“分”抓住就行了,反复训练,训练反复,让学生死死地抓住,牢牢地掌握,其实,我们也在无意中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题海战术,也有一种“窍”在里面,苦干你永远赶不上巧干。如果不找到窍门,那你就是流汗也流泪。在襄阳二中,有一名教师叫戴辉,他长年代高三数学,后来,他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一些数学题学生总喜欢出错,今年错,明年学生还会错,这届学生错,下届学生还会错,为了避免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掉进这个陷井,戴辉就通过研究,编写了一本《高中数学错题集解析》,就是找一些典型易错的题型,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错,怎么错的,正确的解法是什么样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该如何避免等。后来,全国公开出版了,不仅他的学生因为读了他的著作,就会常常提醒自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数学成绩就很快提高了。而且,他的书在数学圈内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中央教科所有一名教授叫做韩立福,他专门研究什么问题呢?就是研究怎样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去年,我们请他来襄阳讲学时,在吃饭时,他聊到,莫以为应试教育不需要研究,其实,怎么样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这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他说,给我一个学校,我让学生高考成绩百分百。当然,这是在闲聊,话未必可全信,但却有一定的道理。再比说,中考、高考押宝问题,我想,凡是教师都不会对这个陌生。为什么有的押得准,有的押得不准,这里面似乎是偶然,却偶然中蕴藏有必然。因为他研究了这些年的题型及走势,把握的好,所以押得准。在我们身边,也可能有这样的例子,为什么有的老师看起来工作不怎么敬业,甚至天天轻松的很,从不加班加点,但他学生的成绩一直考得很好,为什么呢?我想,就是找到了提高学生的窍门。老河口市教育局局长汪国忠有一次谈到研究问题时,他说,研究就是找捷径。我说,研究就是找到把事办好,又能偷懒的办法。
二是研究是我们个人发展的需要。我们每名教师肯定都希望自己在专业上也好,有个人前途上也好,都有所发展,都不希望停止不前,那么,怎么发展呢?我觉得,最首要的就是要研究,研究你的工作。叶澜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在教育界耳熟能详的话,写一辈子教案,你可能只是一位教书匠,而写三年反思,你就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反思是什么呢?反思就是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思考。也只有研究,你才有可能发展,才有可能让自己在某一个领域里形成权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这个核试验心竞争力形成了,你不想成为一名教育家,成为一名专家就难。所以说,我们通过研究自己的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绩效,也可以让你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赢得更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我们身边也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一次开全市课题研究推进会上,有一位来自己枣阳实验中学的秦宗超老师代表枣阳市作典型发言,我当时在主持会议,所以听得也特别认真。他说,他原来分在平林,平林我们有部分老师可能知道那个地方,也就是枣阳市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当时也不少同学都分到市实验中学,也有部分留到了城里,他心里不平衡,也不甘心,觉得一直在这儿干下去没啥希望。因为,想调走,成为他唯一的想法。但怎么调走呢?用他的话说,自己一没背景,二是送礼无路,那么怎样办?当然,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也是理解的,虽然与某些主流思想不太一致。但每个人自己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想后,才有思路,有出路。后来,经过琢磨,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工作做好,把名气弄上去,让大家都注意到他。于是,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做教育科研。那时,做研究还是一个很陌生的事,不像现在,一提教育研究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在平林这样的农村中学,做研究几乎是另类。但秦宗超没有放弃,也没有动摇,在没有行政力量支持的情况下,自己找了几个老师,自发地做起教育研究,一做数年,做出了成绩,不仅工作成绩在当地小有名气,而且研究成果也有了影响,人们慢慢认识了秦宗超,注意到了秦宗超,后来,发展到很多学校争着要他。他最终如愿以偿,调到枣阳市实验中学,并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职务,声誉也起来了,在枣阳只要提起教育科研,人们没准儿第一个就会想起秦宗超。在说个例子,就是樊城区大桥口小学的狄香云,说起这个人,我们只要研究过作文的老师可能对这个名字都有些印象,她是我从2006年过去,亲眼看着她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她原来在大桥口小学,那儿叫劳动街,一听这个名字,大家当然就知道,就是摆摊的,小商小贩特别多,所以,与其他学校相比,他的生源不好,学校规模也小。再个,狄香云是贵州人,她的普通话说得不是特别好,语速快,如果不是老朋友,听她讲话,你的思维会常常跟不上。她说,她要克服这个弱点,怎么克服?就是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有了这个想法后,她就开始尝试作文研究,研究几年,终于有了效果。在小学作文教学界都很有了名气,一年来,所教的学生在各级报刊发表的作文大几十,甚至上百篇。后来,因为这个,也被评为“樊城区十佳教师”。几个学校争着要她,最后,她到了樊城区规模最大的小学——大庆路小学。因为作文教出了名气,社会上很多作文培训机构出高薪聘她,也不去。也因为这个,几年来湖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她一直担任主讲教师,也是全市唯一一个真正从农村中小学走上这个讲台的。
三是只有研究才能让你保持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我们现在常提起一个词叫做“职业倦怠”,也就是一个人做某件事,做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疲劳和厌倦。怎么克服这个问题?我提过一个观点,就是研究,从研究中创新。你想想,一个人三五年做某一件事,今天这样,明天还,今年这样,明年照旧,时间长了,你咋会不厌倦,不疲劳?但如果抱着研究的心态来看它,来对待,你时时有新尝试,时时有新发现,你自然就会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就好比出门旅行,你如果一个人在沙漠里走,一天还新鲜,三天五天过去了,你自然会厌倦,会疲劳。我们做教育的,也是一个道理。只有不断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新风景,看到新风景,并且坚信最美的风景就在远方。这样,你就会保持激情,就会产生动力,就会有不断前进的欲望,这样,哪还会有倦怠可言?
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做研究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事,也是一件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
在过去,一提起研究,大家不由自主地就会产生距离感,觉得它好神秘,好陌生。甚至会觉得那是科学家、专家、学者们才能做到的事,我们不行。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做研究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并且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做,只要你投入,你就会做得很好。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发明大王爱迪生,他就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用当时社会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下层人。再说,我们著名的国学大师、书法家启功就只是一个初中生。文学大家沈从文,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他们都是通过努力,也可以说通过在他们各自己感兴趣领域里深钻苦研,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何况我们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的教师呢?同时,对于教育研究来说,我们教师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我们无时不刻在做研究。无论你注意到,还是没注意到,我们都在做研究。就是在思考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并想办法来解决。所以,可以这么说,研究其实离我们很近,并且无时不刻在自己的工作中,你注意到,还是没注意到,它一直伴随着你,与你一路同行。比如,我们做班主任工作的,有一天遇到一个问题,说学生上网成瘾了。那为了整个班级风清气正也好,为了整个班级稳定也好,还是为了救助这个学生也好,我们都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你是采用一味打压,是采用说服,还是采用输导?相信每个有责任的班主任,都不会置之不理,都会根据自己对这件事的思考,想出解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研究,只是你没有注意到而已。我是数学教师,学生对于几何证明,总是犯头疼,原因在哪儿,怎样让学生走出这个心理阴影,怎样让学度过这个难关?比如我是语文教师,我们思考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老师怎样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学生作文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在我们工作中常遇到,也常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说,大家思考过没有,研究过没有,答案是肯定。只要你是一个想把工作做好,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你都少不了要思考,要研究。其实,根据社会调查,我们老师是社会上责任感最强的职业人。你看,老师屡见不鲜的体罚学生也好,违规补课也好,加班加点也好,这些虽然不值得提倡,但说明了一个问题,责任感强,想把事做好。所以,在工作中,我们都作过许多研究,数不清的,但只是研究有没有成效,研究有没有坚持,这当然是另外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有最多的研究资源。这是与所有学者,所有专家相比,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你看,那么多的学生,各式各样的性格,各式各样的基础,这些都是多好的研究资源啊。如果专家学者来研究教育问题,他们还得深入学校,找学生和老师,如果机会凑巧,还好,找得到合适的对象,找到自己需要研究的对象,这当然是好事。但好事那会那么多,如果机会不凑巧,那就得一次次无功而返,耗时耗力,而我们教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有大量的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驴还晚”,在这些大量的时间里,我们都在进行教育实践,进行实践研究,进行行动研究。每个学生也好,每个班级也好,都是我们的实验田,都是我们的研究基地。
三、做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选好研究的方向。有句话说的好,人生的成功重要的不在于努力,而在于选择。这句话对我们研究尤其重要。过去,我们很多老师在做研究时,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别人研究什么,自己也研究什么,唯上级马首是瞻,或者是跟风跑,这一点儿我是最不赞同的。因为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不易出成效,浪费了你的情感和精力,却劳无所获。我想,我们作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研究我们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说,作文教学批改问题,你一提作文批改,很多老师可能都会认为是老大难,过去我也作过语文教师,批改过作文,我曾试过最周密的尝试,大到布局谋篇,小到字词句段,一篇作文改下来,人恨不得老一大截。也曾试过面批面改,点点滴滴,讲得透透彻彻,生怕学生不知道。其实你讲多了,学生还真的不知道。再比如说,政治与思想品德问题,是做对题目重要,还是养成品德形成习惯重要?还比如说,学困生问题、学生上网问题、问题学生问题,某一科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作为每一名教师、每一名教育者,肯定都要关注,也都要思考,既然你关注了,思考了,何不再加一把柴火,再较一个真,把它明确地提出来,来研究它。这些研究,有很多专家学者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他们是草根研究、非主流研究,难成大器。而我的观点,与他们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样的研究,将来一定会形成主流,形成潮流和发展方向。为什么我这样认定呢?因为我觉得这种研究,比那些像模像样的研究更像研究,这些研究才可能是真正的研究。为什么这样说,我认为它有四大的好处:一是最有效。这个很好理解。这些问题都是你教学中、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问题只要一解决,就能立竿见影,提高工作成绩,就好比跑道上一块在石头,石头搬了,自然就能跑得快了。比如说,学生上网问题,你通过研究解决了,学生都能够正确上网了,能够在网上学习了,那是多好的事,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成绩,多好。二是最能让你出名。说到这个,很多朋友都会笑我名利思想太重,这也是过去常常批判的。其实,这种批判是错误的,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每个人都安于现状,社会咋进步,人类咋发展?有很多书里面都提出过一句话,男人是野心动物,其实,应该改一下,人都应该是野心动物。所以,我在这里说“最能让你出名”,是褒义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你出了名,说明你做了有价值的事,所以我们不能怕出名。为什么说这种研究“最能让你出名”呢?你想想,大家都在研究学困生问题,你通过研究了,一下子解决了,你的方法大家一用,“那是相当的好”,那时你想不出名就难。三是对自己最有利。人只要注意了哪个问题,你常常就会不自觉地研究它,如果真正地投入了,你会茶不思饭不想,你如果一下子解决,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心爽气顺,是个多好的事。至少不会让你再堵在心里了。更何况你注意了这个问题,你就会在实践中不自觉地思考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关注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你就会越来越具备了解决它的优势和潜能。做自己最拿手的事,也就最能做出成绩,所以,我说要搞研究就搞这样的研究。四是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强。我们大家都有这样一个体验,自己想做的事,不用谁催就会做好,不想做的事,谁再催都不想做,就是做了,也是意思意思,敷衍一下。我想,如果我们想做的研究,大家肯定有更多的话语权,也有更多的研究信心和热情。
二是最好是选择与自己紧密联系的小问题,做小研究。研究要小,这是我一贯的想法。我们一提起研究,常容易想起来的是,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这些帽子大,而吓人的东西。我想,我们大家没有必要去凑这个热闹,赶这个热季。因为这些东西,单论精力和财力,你都达不到,你想想,这些东西,国家那么多人在研究,无论是从研究力度,还是研究团队,我们跟人家都没得一拼。这也是一个思维策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的短处来拼人家的长处。我们要研究了,就选自己的小问题,小问题里开展大研究,小课题里做出大文章。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好下手。怎么好下手呢?就是研究得过程具体明白,方向感强。比如,我研究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改互改老师批改相结合问题,这个多好下手,一看这个题目就明白我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向明确明白,研究思路清晰。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你的研究力度才会更大,研究的信心和热情才会更强。二是好出成果。把一个大的东西研究深、研究透不容易,但把一个小东西研究深、研究透就容易多了。我过去在做论文讲座时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要锥子不要锤子,锤子是什么,是大而全,想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只有锥子,才能深,才能透。其实,对教育研究来说,也是一个道理,要想做得深做得透,必须要从小处入手,小处方可做出大文章。同时,我们小处也可以做出大成果,小处更方便做出大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瞧不起小的东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教育界曾提出过“一个作业本”理论,就是坚持用一个作业本,不用甲乙丙丁本,好处很显然,就是能够快速反馈,当时也被称为“大上海小理论”,理论虽小,但有效。我们不崇尚搞大而空的理论,我们崇尚搞小而实的探索。上次在谷城开全市农村教育科研工作会,我遇到一个教师,她是老河口市三实小的张欣,分管教育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非常有事业心,也是非常有事业心的一位好校长。在去五山参观的路上,当时她晕车,大家都知道晕车的滋味非常难受,但她还是和我交流,谈他们学校的教育科研问题,她说既然分管教育科研,她希望学校能在教育科研上有创新,有建树,有成绩,因而自己也在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当时,她就提了一个例子,就是他们学校在搞一个叫做“均衡教育”题的研究,当然,均衡教育是当前教育中的热点,也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这个突破口肯定很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她提出一个问题就是,研究了几年,学校成果怎不那么明显,甚至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我当时,便给她提了个小建议,简单地说,就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由阵地战转为麻雀战。具体来说,就是在均衡教育大理论下,具体研究一下小问题,比如说,怎么解决学困生问题,还可以再化小,如解决好学困生心理输导问题,让他们重树信心等。这样一来,让研究实现具体化,让你的研究一来好下手,二有用武之地,三来容易出成果。后来,她接受了这个建议。到二实小当校长后,开始了“五好”研究,写好字,唱好歌,做好操,护好绿等,一年下来,成果斐然,在老河口市,一提起张欣,人家说,她就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最好诠释。老河口二实小,在城乡结合部,过去因种种原因,学生规模日趋减少,几近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学校撤不撤,合并与不合并,多次被提到了市教育局的案头,而张欣去了,学校又重新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短短两年,学校才开始去时,师生合起来不到二百人,现在发展成了800多人,过去无人问津,现在成了老河口市由弱变强的一面旗帜。今春,我们过去开过一次现场会,不仅教育局局长、副局长等亲自参加,就是连市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也亲自来参加。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就如很多二实小教师也这样说,过去,就是连教育局副局长一年到着也难得到二小一趟,今天的二小达到了一个辉煌,达到了一个顶峰。
第三,一定要在实践中研究,也就是研究工作,一定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脱离了工作,我们任何研究都是无效的,也是无意义的,没价值的。同时,做研究是一个很奇怪的事,这奇怪就在于常常让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做研究,我常常认为结果是不重要的,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就如同旅行,所有旅行的快乐和收获都常常在于行走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有一方面思想,有一种探索研究的冲动,我们就要把握好它,在研究过程中,你会获得很多体验,增长很多见识,形成更多的对教育的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这对于我们个人成长也好,对于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也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说不定,它从此打开了你的一扇门,带你走进了一个新世界,从此改变了你的教育观,提升了你的教育智慧,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师做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儿。所以,我们要让研究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不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么在实践中研究呢,我想,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实践,做实践的有心人。我们要关注实践中的种种现象,并注重搜集和整理在实践中形成的感受感知感悟。比如在工作实际中,我们哪次作文教得最有效,比如我们哪节课有哪些创新,而收到比过去更好的效果,等等。这些东西,其实就是现成的研究成果,我们常常会因为没做个有心人,没及时地给记住,而让它们白白浪费了。其实,这些东西如果抓住了,它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式。比如说,谷城县南河镇有个叫魏红的老师,她是教语文的,在一次教作文指导课里,那个内容是记一次活动。我想,在座的很多老师可能都教过这一课时。第一次,她教时就像很多老师一样,拘泥于作文指导,讲这次写作的要求,讲该怎么记叙活动过程,要突也什么中心思想等。她认为讲得够详细了,指导得也够到位了。但学生作文后,收起来一看,效果却并不理想,她也认为很糟。第二年,又上这一课时时,她不由想起了上次的事,为了避免同样的结局,她选择了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方法,不再讲要求,不再提中心,而是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放手让学生快乐地活动,而后再作文,出人意外地是,这是却非常成功,学生们的作文有血有肉,联想丰富,不仅写出了活动的快乐,也写出了参与的感受。后来,它把这两次的实践记叙了下来,开成了一篇很好的论文,是目就是《两次不同的作文指导课》。我读了,觉得很好,不仅好在文章的本身,也好在她给我们提出了一种研究的方法,甚至是写文章的方法。陆游所言,功夫在诗外,我想,文章本在文章外,这也是一次精彩的注脚。我们可以回过想想,大凡影响深远的东西都不是在书斋中磨出来的,他们往往都有很好的生活实践,都来自于生活,这样才有生命力,有才活力和感染力。这样的东西,往往会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共鸣。比如枣阳市琚湾镇中学有一个名叫李爱华要女老师,她是从10年开始提笔写作的,而在今年11年上半年在全国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达到100多篇,就今年八月份,我数了一下,她发表的文章达26篇,几乎一天一篇,是很多老作者都望尘莫及的。为什么呢?我看了她的文章,觉得她文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文章都是从生活中来。比如,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了。她写的一篇叫做《甜蜜也是一种伤害》,说是一个同学病了,需要补充营养,她让这名同学在她家里吃饭,吃了一个月,结果第二个月,那同学病好了,仍然要到她哪儿吃,她又照顾了一个月。第三个月,她才那名同学到学校食堂吃了。不想,第四个月,那同学竟然辍学了,原因是吃不惯学校食堂的伙食。再比如说《不要怨小石头》,写的是,一次儿子摔跤了,婆婆在一旁哄孙子说,是小石头不好,把孙子绊倒了,奶奶一会找个锄头把石头挖了。而作者却指出婆婆教育方法不对,这不能怪小石头,应该是儿子自己不小心造成的。路上随时都会有石头,但我们只要注意,就不会被石头绊倒。这些文章大家为什么都喜欢用呢?因为它来源于生活,有生活气息,有生活情趣儿。李爱华为什么能发那么多的文章,是因为她做了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做研究也要一样,做实践的有心人,在实践中研究,实践是丰厚的土壤。
第四,要经常思考和反思。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疑处有疑,这就是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我们在工作中,要力求避免让自己产生思维上的惰性。所谓思维上的惰性就是,思维上认为理所当然,司空见惯,这个事就该这么做,这样做绝对没问题,同学们,你们只管听我的,按我说的办,啥事没得。这些都是思维定性和思维惰性,因定性而定势,因惰性而不愿意想,不作深入地想,这是我们研究工作中的大忌。作为教师,我们天天在实践,实践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有时候甚至心情不同,你都会产生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应该说,我们的实践行为是很多的,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那么,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是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所以,我常说,思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本方法。有一位教育名家说过,用一种方法教一百个人,你是个教书匠;用一百种方法教一个人,你就是教育家。一百种方法从哪儿来?从思考中来。事实上,我们的很多成果都源于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启发,就会没有新发现,形成新感悟和新观点。与思考相应的一点儿,叫反思,就是对实践过程的再思考、辩证地思考,或者说是逆向地思考,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做工作需要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有可能改进,才可能发展。在《思考的威力》这篇文章中,我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思考比实践更重要。就教育上而言,思考怎么教好,反思我该怎么教,比一味地教,一味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更重要。所以,我们每名教师一定要重视在实践中思考,没有思考的实践,只可能是简单地重复,只可能是机械地作业,只有融入了思考,实践才会变得丰富,变得有活力,有精神。
四、要注意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和升华。
这一点儿是所有环节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这个环节,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研究只会停留在一个浅层次,永远升不了级,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所以,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们一定要特别重视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