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版本于1987年3月12日在百老汇剧场开幕,寇姆·威尔金斯和弗朗斯·卢菲勒在此重新演绎他们的角色。
当年该剧被评为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并且同时获得了另外五个奖项:迈克·马奎尔获最佳男主角奖,弗朗斯·卢菲勒获最佳女主角奖,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获最佳剧本奖,特莱沃·努恩和约翰凯尔德获最佳导演奖,戴维·赫西获最佳灯光设计奖。
本剧在百老汇剧院演出至1990年10月10日,而后迁移至帝国戏院演出。原本预计在2003年3月15日停演,也许是因为这项公布而引起观众热潮,导致停演日期延后。
经过了16年共6680场的演出,当它在2003年5月18日停演时,成为排名在《猫》剧之后,在百老汇演出期间第二长的音乐剧。然而此纪录在2006年被歌剧魅影超越,使本剧成为百老汇史上演出第三长的音乐剧。
扩展资料:
其他版本介绍
英国版
在1982年,英国的音乐剧监制喀麦隆·麦金塔斯(Cameron Mackintosh)开始制作英文版本,并由赫柏特·克雷兹莫(Herbert Kretzmer)填词。英文的版本由崔佛·南(Trevor Nunn)导演,于1985年10月8日在伦敦Barbican Theatre开幕。
百老汇的版本则在1987年开幕,并在东尼奖13项提名中夺得九个奖项,包括最佳音乐剧和最佳原创音乐,而且上演直至2003年。在百老汇历史中上演年期最长的音乐剧,悲惨世界排行第三。
在最初的版本中,由寇姆·威尔金斯饰演冉阿让,弗朗斯·卢菲勒饰演爱波妮,瑞贝卡·卡因饰演珂赛特,帕蒂·卢珀恩饰演芳婷,罗杰·阿兰姆饰演贾维探长,艾伦·阿姆斯壮饰演德纳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悲惨世界
雨果的名言“心灵比大海更宽广”可以理解为对这部小说最好的注解。这也是这部音乐剧得以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最有力的依据之一。在法国作家雨果的创作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脍炙人口的《悲惨世界》。作者以丰厚的人文底蕴,洞悉着人性的全部,怀揣着对爱对美的理解,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十九世纪法国动荡时期的故事。十多年前,一部由法国拍摄的电影《悲惨世界》吸引了众多的中国观众,此次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基本延续了影片的叙事结构。戏一开始,因为偷窃了一块面包而被判重刑的冉·阿让,逃到教堂后又偷走了教堂的银器,然而牧师对他的宽恕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荡。于是爱与美的理想与人性本能之间的冲突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在宽厚、善良的“逃犯”冉·阿让与机敏睿智,终其一生也要抓到他的警察沙威之间的关系中,展示了人性的光芒。这本是一个悲剧故事,雨果用隽美的笔调,让冉·阿让的形象纯真立体透明雄浑起来,因此表现了人性的美丽。
《悲惨世界》之所以成为音乐剧的经典名剧,除了宽广而经典的人文背景外,也与二十世纪音乐剧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周教授介绍说,早期的音乐剧,诞生于酒吧等歌舞娱乐场所。它是将戏剧、舞蹈、音乐、诗歌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混合起来的样式,古典音乐和通俗表演是音乐剧的源头,它最初来自欧洲而非百老汇。从斯特劳斯的通俗音乐进入大雅之堂,到法国轻歌剧成为大众娱乐,欧洲的杂耍剧院又为音乐剧的诞生提供了更为热闹活泼的表演空间。人们欣赏的趣味从正歌剧等表演艺术中发生蜕变之时,富有观赏性的、与散逸自由的天性相吻合的音乐剧成了人们情感的新的宣泄点。在美国,爵士、摇滚和时尚歌舞演唱的融合,形成了百老汇音乐剧,这种音乐剧风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歌舞片《沙漠情歌》等中有所显现。她的兴盛期则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充分显示出她独有的综合和创造之力———综合了歌剧、交响乐爵士、摇滚等多重艺术风格,如指挥家伯恩斯坦的《西区故事》等。音乐、歌舞和产业化的舞美制作始终并进,成了音乐剧的一大特色。在制作上,又强化了市场机制的理念,演出与商业赢利始终相融,成了音乐剧得以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欣赏音乐剧与欣赏歌剧的不同
欣赏音乐剧和欣赏歌剧究竟有何不同?歌剧与音乐剧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虽然她们都综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表演艺术,但歌剧历经数百年锤炼,已形成自己严谨又规范的体系,她的文学性、音乐性、交响性、戏剧性都很强。从艺术上说,歌剧是以咏叹和宣叙为主,对声乐要求高。演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还要有全面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如《茶花女》,小说中的女主角很瘦弱,但舞台上只要声音技巧好,哪怕很胖的演员也可以。音乐剧就不同,它要求演员的外型、气质必须与角色相符,又必须能歌善舞,懂表演,在音乐上要有扎实的功底,但往往在唱法上不拘形式。如《悲惨世界》剧中的男主角冉·阿让的扮演者康姆·威尔金森在运腔时,显示了很高的美声水平。但情到深处,他就唱得很夸张,很随意。
这就是说音乐剧的唱腔要求没有歌剧要求高,这使演员更容易自由发挥。但音乐剧在表演上,却比歌剧难,演员往往身手不凡,像京剧演员的唱念做打,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音乐剧一定是贴近大众生活情趣,更合乎大众口味的。像《悲惨世界》,女主角波安妮用气声,十分通俗;而像小柯塞塔的唱腔,开始是和声小调的,十分简易好懂,合乎儿童个性。
音乐剧产生以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唱为主,如《悲惨世界》、《歌剧院的幽灵》。另一类以舞蹈为主,如《为你疯狂》、《西贡小姐》等。
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旨趣依然合乎大众情趣。周教授说,虽然音乐剧可以融合各种音乐形式,但她决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大拼盘、大杂烩,在这方面《悲惨世界》剧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从演员的服饰、表情、站位到舞台的灯光、音响等都有严格的设置;男女主角、配角的服装,小到一粒纽扣、一束鲜花、一丝头发,大到战争场面、交响合唱、舞美的立体动感等都交相辉映,气势恢宏,撞击人心。他们不盲目地为道具而去设置道具,一切为了塑造人物个性,像这次首演有几十吨重的道具,一切有的放矢,用得恰到好处,决不会随意堆砌。
现在音乐剧正处于全新的发展期,我们该如何看待和理解她?周教授认为,应该从学术和时尚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待她。说她时尚,是因为她对我们还有些“新”,但不是说她没有严谨体系。许多问题有待学者和艺术家一起探讨。音乐剧在中国应该会有生命力的。去看音乐剧《悲惨世界》,最好对同名小说有所了解。这样感受会更深些,欣赏会顺利些。期待我们中国的音乐剧不去盲从和模仿别人,要走自己的路,探索自己的路,以此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一部成功的音乐剧的策划制作和创造,乃至新时代的诸种文化艺术的全新创意等,同样依赖于深厚的人文学术底蕴,音乐剧《悲惨世界》全方位的成功,给人以全新的启迪。
百老汇音乐剧之王,永恒魅力无法抵挡!
小说原作:维克多·雨果(法国)
制作:卡麦隆·麦金托什(英国)
《悲惨世界》原系法国文学家雨果的长篇小说,1985年,该小说语版本音乐剧由麦金什制作公司搬上伦敦舞台,并于两年后在纽约百老汇上演,由此开始了其风靡世界的历程。其中《人去楼空》是此剧中最为精典的曲目之一。剧中人马里奥在经过革命后,失去了朋友、亲人,一无所有,但是为了正义又不得革命,在悲痛之中的一段诉说。目前,《悲惨世界》在全球各地已连续上演16年,并衍生出17个演出版本,在全球票房收入接近18亿美元,并和《猫》、《歌剧院魅影》等一起被尊为20世纪音乐剧经典作品。
1997年3月12日,《悲惨世界》百老汇十周年庆典演出,从演员阵容、布景、灯光、舞台音响直到服装和发套全部焕然一新。上海观众此次即将到的《悲惨世界》就是原汁原味的1997年百老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