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的雍正杀了自己的儿子,在历史上也是如此吗?

2024-11-18 00:38:0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认为被误解最大的人是雍正皇帝。或许没有之一了。后人对看清朝历史,都知道康乾盛世。却很少有人知道康乾盛世最关键的人是雍正。从康熙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国库空虚,腐败丛生,外有西北罗布藏丹曾虎视眈眈,内有八爷党结党弄权,他兢兢业业13年,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才能留给乾隆的是一个吏治清明,国库充盈的江山。而经历了乾隆60年的折腾,大清帝国由盛转衰,再也无法扭转了。

雍正

对雍正的误解主要是以下几点:


1、篡改遗诏。据说康熙遗诏写的是“传位十四子”,雍正联手隆科多改成了“传位于四子”。这一说法早就有史学家论证了,清代重要文书都是满汉各一份,汉语可以改,满文怎么改尼。另外,清朝称呼皇子往往是皇XX子,比如皇四子,皇十三子。这样“传位皇十四子”,不就改成“传位皇于四子”了,因此篡改遗诏是经不起推敲的。


2、残害手足。确实老八,老九被改名为“阿其那”,“赛思黑”,并被囚禁致死。这一做法在普通人看雹闷来确实太过了。但是自古以来,皇位就是用鲜血铺上去的,在皇位面子,没有父子兄弟,只有成王败寇。李世民也一样是杀兄弑弟逼父之后创造贞观之治的。九龙夺嫡何其惨烈,逐鹿多年,胜负已分之后,如果老八老老实实交权,不再结党,那么我想雍正不至于杀死他们,至少能给个善终。杀了他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威胁到了雍正的江山。老十相对威胁小,雍正没有下死手,老十四虽然一直各种不服,但雍正也只是软禁他。

雍正

3、刻薄寡恩,冷酷无情。其实雍正刻薄是真,却不寡恩,冷酷也是真,却不无情。对李卫,田文静,张廷玉,鄂尔泰这些能够支持他新政并忠心耿耿的人,何时寡恩无情。张廷玉、鄂尔泰都配享太庙,李卫从一个花钱买官的非科举出生的,做到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田文静在河南巡抚任上表现突出,专门为他设置河南总督一职。作为帝王,面对一个人宽纵过度的国家,以铁血手腕改革是没有错的,而对那些真的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他从不无情。


4、杀子。雍正的三儿子弘时之死也是谜团重重,是是非非我们不去讨论。即使真的是雍正杀了,其实也是为了让清朝不再发生惨烈的夺嫡之争,为了让内定的接班人能够平稳接班。作为皇帝,不能单纯的以好人坏人评判,因为任何皇帝,无论明君昏君,其根本利益都是他的江山社稷。任何威胁统治的人或事,都是他打击的对象。

雍正

5、死亡之谜。雍正之死同样众说纷纭,吕四娘所杀,纵欲过度,中毒等等。今天枝毁我们所能确定的是雍正的死亡确实是突然暴毙。具体死因无法确定,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长期服食丹药中毒而亡,我也源搭弯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可靠。吕四娘刺杀纯粹是民间故事而已,基本上没有可能性。

回答(2):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同学们都知道,雍正皇帝的儿子弘时在他八叔胤禩的鼓动下,不择手段,一心想做皇太子,雍正皇帝发现后,为了避免他自己当时继位时的残酷情况再次发生,果断的处置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弘时。那么雍正皇帝真的那么冷酷无情吗,他会真的杀死自己的儿子吗?且看下边。

爱新觉罗·弘时,清朝雍正皇帝第三子,乾隆皇帝的异母哥哥,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母齐妃李氏,据记载他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而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清高宗乾隆皇帝即位之后,追复弘时的宗籍。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杀子的情节往往被加以渲染,事实上,弘时并没有被雍正皇帝处死,但确实受到极为严厉的惩治。有关弘时的记载如下:“(雍正)第三子弘时,一子。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母齐妃李氏,知府李文辉之女。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培滑链十四岁。嫡妻栋鄂氏,尚书席尔达之女。妾钟氏,钟达之女。妾田氏”。

玉牒提供了弘时去世的准确日期,《清皇室四谱》即是以此为依据。所不同配孙者,玉牒只是说弘时在该日去世,而《清皇室四谱》则说在该日,即雍正五年(1717年)八月初六日“削宗籍死”。根据上引允禄等人奏折,弘时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至五年(1727年)八月去世,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足见《清皇室四谱》有误,何况雍正四年(1726年)八九让好两月,允禩、允禟已先后故去,雍正帝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这种情况下,他更不会在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独对弘时不依不饶,下令将他处死。

雍正皇帝与三阿哥弘时的关系,则反映出在清朝公开实施秘密建储初期,清朝帝王家庭皇权传承问题,仍旧引发出父子间的激烈冲突,弘时的早死肯定与皇位的传承有着必然的联系。

回答(3):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到了这部剧后半部分,关于弘历与弘时对雍正储位的争夺也是十分的精彩。

无情最是帝王家。当时齐桓公病重,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却让父亲被活活饿死;隋朝的杨广为了上位,假借父亲的名义,赐死了自己的亲哥、太子杨勇;而李世民为夺帝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屠兄杀弟,致使血流成河。到了清朝,这种现象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其中以雍正夺位前后最激烈。

风声鹤唳之间,人头滚滚。雍正最受争议的,就是逼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弘时。不过,对于弘时的死汪销,在电视中的表演和历史中的记载,却略有不同。在这档电视剧当中,雍正皇帝因为考虑到康熙末年"九子夺储"的悲剧,所以雍正皇帝最终决定,将试图谋害弘历的大阿哥弘时处死,这便是坊间所称的"雍正杀子"。

弘时的具体死因究竟是什么,在官方的文档当中并没有记录,甚至在关于雍正一朝一百多万字的实录也未曾记载关于弘时的一个字。这事就有些奇怪了。如果是因为当初的储君问题,很多记载不方便记录也情有可原,但是连死亡这种事情都没有一点记载,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直到进入了乾隆朝的时候,才在乾隆的上谕中有了一点点的信息披露:弘时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

然而在以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改编的电视剧《兄闭雍正王朝》里,作为雍正在世长子的弘时,为了能够继承皇位而殚精竭虑,进行了多方争取。为此,他多次向素有"八贤王"之称但是又老奸巨猾的八叔允禩商讨主意。允禩也确实为他争储之事出谋划策,不遗余力,所以弘时因此而自然而然地成羡陵裂了"八王集团"的一分子。

虽然,史料并没有记载弘时到底怎么死的,排除弘时是因为抢夺皇位而死之后,再排除雍正皇帝下令赐死,所以我觉得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待遇不公,从而引发悲愤情绪,终日郁郁寡欢,最后英年早逝。而且,因为考虑到过继的事情,所以史料就并没有过去多记载关于弘时的信息。

回答(4):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了能让皇四子弘历顺利继承大统,便忍痛赐死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弘时。那么,真实的历史上,雍正到底烂灶有没有杀死自己的儿子呢?

雍正帝登基后不久便决定立储,当时皇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五子弘昼,都有希望入围。弘时年龄最大,按古代帝王“立长不立贤”的规矩,弘时应该是最有希望成为接班人的。可是在几个皇子中,四子弘历的表现却要明显胜过他的哥哥和弟弟。

为了避免康熙朝“九子夺嫡”事件再度重演,雍正想出了秘密立储制度。即把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写好,封存于匣中,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除了皇帝本人外,谁也不知道储君是谁。秘密立储制度避免了皇子之间为夺取皇位而发生的残酷争斗,对稳定政局具有一定作用。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四子弘历的表现愈发突出。朝中的大臣们在私下也都认为,弘历必将成为雍正帝的接班人。这让身为哥哥的弘时就座不住了。于是他就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比如说他八叔当年那么优秀,但最终还是他的父皇继承了皇位。饥历并言下之意就是弘历优秀又如何,皇位应该给他这个兄长继承才对。

如果是其他言论还好,可是弘时谈到了自己的八叔,即当年的廉亲王胤禩。他是当时和雍正争夺皇位时的死对头,后来被雍正帝圈禁致死。可以说胤禩这个名字在雍正朝成了禁语,弘时却不识时务地跟下面的人反复提及。这彻底触怒了雍正,于是以“放纵不谨”的罪名将弘时削去了宗籍。

曾任清史馆协修的唐邦治先生在《清皇室四谱》一书中指出:“皇三子弘时……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以唐先生的观点来看,雍正无疑就是傻子的元凶烂迹。可是,弘时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至五年(1727年)八月才去世。《清皇室四谱》中将削籍和死亡时间混为一谈,足见记载有误。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既然雍正选择了弘历成为接班人,那完全可以通过抬升弘历的地位,并打压弘时就可以了。完全犯不着为了让一个儿子平稳接班,而要杀掉另一个儿子。

此外,弘时死后,其妻董鄂氏、妾钟氏也都没有遭到任何处罚。如果是雍正杀死弘时,按照清代处罚的原则,弘时的妻妾必然也要遭到连坐处罚。

因此,雍正杀死儿子弘时的说法不能成立。不过,弘时在遭到削籍处罚后,可能情绪极度压抑,由此导致了病逝,倒不能说和雍正毫无关系。

回答(5):

在《雍正王朝》里,弘时最初是位不起眼的人物,并无夺嫡之心,后来因泄露“恩科取士”考题,被八爷抓住了把柄,上了他的贼船,成为八爷手中的一颗棋子。弘时本可以像弘昼一样过着安稳的日子,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九子夺嫡中,八爷深知自己与帝位无缘,对弘时威逼利诱,让他争夺储位,八爷想我没戏了,也要把你们家搞得鸡犬不宁,继续上演兄弟相残的好戏。后来八爷唆使弘时暗中除掉弘历,却以失败而告终,弘时最终被雍正赐死,年仅24岁。

这是影视剧里弘时的结局,正史上的弘时可没死得那么痛快。

(一)雍正经历“九子夺嫡”之乱后,改革皇位继承制

康熙晚年,对立储之事犹豫不决,诸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不择手段,并形成了五大派系,即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他们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相续倒台,残留势力也被四爷党和八爷党吞并。

公元1722年12月,一代圣君康熙帝驾崩,四爷为遗诏的法定继承人,自此长达十几年的“九子夺嫡”事件以四爷的全胜而告终。

雍正登基以后,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局面再次发生,创立“秘密建储”的立储制度,顾名思义就是立而不宣,皇帝亲笔书写立储诏书,诏书扰昌一式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另外一份放在密封匣里,雍正帝随身携带,待他驾崩以后,由朝廷大臣宣读诏书。

雍正采用“秘密建储”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不公开宣布皇位继承人,阻止继承人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与此同时雍正还让皇四子和皇五子鼎足而立,平衡他们的权利,让别人觉得两位皇子都有可能成为继位人,这样可以避免形成权力集团,雍正可不想看到诸皇子陷入储位之争,从而引发兄弟相残的悲惨局面

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雍正的密诏写着皇四子弘历将是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时无纤李山缘储君。雍正以为自己的立储方式做得天衣无缝,却不料不久就泄露了。其实想想这也不算什么机密,大家心知肚毁中明密诏上的继承人是谁,只是心照不宣罢了。

(二)弘时结局如何?

爱新觉罗·弘时出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雍正第三子,生母齐妃李氏,乾隆皇帝异母兄。

雍正一共有10个儿子,由于皇长子和皇次子早逝,雍正即位时,皇三子弘时便成为众多皇子中最年长的。加之他的生母齐妃在雍正还是雍亲王之时,就被立为侧福晋,地位仅次于嫡福晋孝敬宪皇后,而且孝敬宪皇后膝下无子女,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储君制度,弘时无疑占据绝对的优势。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皇长子的身份并没有给弘时带来什么优势。

雍正似乎对儿子弘时不那么喜欢,据史书记载,弘时年少时放荡不羁,行事总是草率马虎,跟行事严谨的雍正自然不合拍。因此弘时不受父亲待见,弘时毕竟是雍正的亲生子,尽管雍正不那么喜欢他,但也没有到厌恶的地步,但是发生几件事情,让父子二人反目成仇。

雍正元年12月20日,这一天是先帝康熙的祭日,按常理应由现任皇帝前往景陵祭奠先帝,但是雍正却安排弘历代替自己完成祭祀任务,并没有安排皇长子弘时。雍正这一举动无疑是向先帝奏告弘历是将来皇位继承者,这让诸皇子感到寒心,尤其是弘时,为此他跟父亲雍正之间产生隔阂。

雍正五年(1727年),众皇子跟随雍正到宗庙祭祀,弘时不忍心看到几位皇叔在宗人府的悲惨生活,于是脑袋一发热,大胆在雍正面前替几位皇叔求情,他说:“先帝在天之灵,也不愿看到兄弟相残”。

弘时的言外之意是责备父亲对待兄弟的手段太过于残忍,雍正听后怒发冲冠,自己的儿子不是在揭自己的短吗?于是一怒之下给儿子弘时安插行事不慎之罪名,革除其宗族黄带,将他赶出紫禁城,并将弘时过继给被关在宗人府的八爷允禩,此时的八爷早已被雍正革去黄带,开除皇籍。

弘时从此以后地位一落千丈,从身份尊贵的皇子,沦为阶下囚的孩子,为此他抑郁成疾,同年八月郁郁而终,年仅24岁,乾隆继位以后,恢复了弘时的宗籍。

弘时的故事我们大概了解了,但是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雍正杀亲生子,那么弘时真正的死因是怎样?

(三)关于弘时之死几种说法

关于弘时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太多,清朝官方可以说对这件事守口如瓶,但是在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弘时因触怒了雍正,被开除皇籍,后来郁郁而终。——《清史稿》

第二种说法是弘时做事放荡不羁,得罪了父亲雍正,被雍正赐死,直到乾隆继位以后才恢复宗籍。——《清皇室四谱》

两种说法自然《清史稿》的可信度要高些,来源更可靠一些。但是关于雍正赐死弘时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一些史学家的认可,他们的证据也是来源于《清皇室四谱》。

著名明清史学家孟森曾经认为弘时之死跟雍正戮害兄弟有着密切的联系,雍正对待兄弟的残忍,诸子们都不认可这种做法,弘时不谨慎透露出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不满。

言外之意是说雍正打击八爷党时,弘时支持他的政敌,而且对众多皇叔表示同情,让雍正颇为不满。

雍正心想弘时你不是与你的八叔走得近吗?那么索性把你过继给他好了,雍正打击政敌,从来不手下留情,对待自己的家人也不例外。

金承艺先生认为,弘时在雍正五年8月获罪,在当月去世,弘时显然是被雍正赐死。这种说法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表现得栩栩如生,让很多人认为弘时是被雍正所杀。在影视剧中,弘时陷害弟弟弘历不成,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雍正为了给弘历清除心腹大患和稳固大清帝国基业,将儿子弘时赐死。

(四)弘时死因的个人看法

看完弘时的人生经历和有关弘时之死的几种说法,可以看出,弘时确实不讨雍正喜欢。但是虽然他得罪了父亲雍正,但罪不至死,更何况虎毒不食子,笔者认为弘时郁郁而终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什么这么说?

大家可不要小看“削除宗籍”,这是家法,相当于“生不进宗门,死不入祖坟”,表面上看罪名不大,实际上比死罪难以忍受,彻底被家族抛弃了,所以说郁郁而终的说法更贴近历史事实。弘时之不幸,是因为他同情雍正的政敌,在政治上,这一做法无疑站到了父亲的对立面,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