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还有方鸿渐的人物分析?

最好还有内容概括。。。
2024-11-09 06:01:0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先用杨绛先生的一段总括:“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从这里便可略知一二,“围城”的含义是很广,太广了,广而透彻。
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方鸿渐的人物分析:
方鸿渐被有些批评家称为“围城人”。
方鸿渐是一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从如此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大多数平庸的矛盾的自我。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希望对您有帮助。

回答(2):

就是婚姻其实就像枷锁.捆绑了过去又牵绊了未来...
每个深陷其中的人都是身不由己言不由衷..而身处婚姻门外的人又渴望尝试这种新鲜的感觉
其实这也象征着一种人生...

方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自尊极强..等级观念重..又自私斌不善于表达自身情感的人

回答(3):

  1937年夏,抗战初期方鸿渐到欧洲游学四年回到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中,与女博士苏文纨、大学生唐晓芙小姐发生了情爱纠葛,因此受到丈人家的冷淡。
  他恋爱失败后,和苏的失意追求者赵辛楣成为好朋友,二人接受内地三闾大学的聘请。一路上历经艰险,也遭遇无数趣事。
  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方不知不觉地卷入校内个人恩怨和乡里狭隘观念的明争暗斗中,几位同事都反对他,而他和英语助教孙柔嘉日趋亲密更引起他们的嫉妒。赵辛楣离校从商后,方鸿渐被校方排斥。
  方与孙结婚回沪,但他俩因琐事争吵,终于导致无可避免的分手。
  所以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
  以下是我的一点点感想,非复制黏贴,如有什么地方不恰当的请见谅~

  不管谁提起《围城》,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那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尽管当时还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我已深深地被震撼了。

  看完《围城》后的我一开始是没什么感觉的,整个故事仅仅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零零碎碎地串起几个事件、认识不同的人,以主人公的角度和人物间的对话发表出对人生的思考和现实的讽刺,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不过是那些形象而恰到好处的比喻和象征,会让人在笑过之后引发出思考。但当我回忆全剧情时,又似乎能看到一个个隐隐的城堡笼罩在各种人物之间,当他们庆幸完逃离出了一个围城,才会惊觉自己早已踏入了另一个围城,各个场景看似零散,却又隐隐契合。直到重看完那个似有若无的无言的结局,品位完那只被赋予很大意义的老钟所揭示的无奈,我才真正地体会得到那名句的形象和准确。婚姻、工作、生活等现实构建成一座又一座令人会轻易迷失的围城,让人既感慨命运的残酷又不免有些许向往,想象自己将来冲进的会是怎样一座城。

  《围城》看似是一部比较残酷现实的爱情小说,但深度又超过了一般的小说。还是有人说得好,“《围城》中的比喻的喻体融入科学,文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民俗,掌故等方面的知识。阅读此书,像进入一个繁茂的花园,令人目不暇接。”,书中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流溢着作者的文采。阅读时很多不懂的句子如“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綦蓉时的把嘴唇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到其中的深意的,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又扩展了很多知识。这是一本无论在每章节看都可以令人受益匪浅的小说,让我惊现了以前看过的很多小说的庸俗,思想触碰到了一种新的深度。

  至于方鸿渐,我觉得他一出场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形象,但在他的各种恶劣行为和心理间又能发现到一些有别于其他反面配角的发光地方。比如他有些善良、细心,也会有愧疚心,与赵辛楣的冰释前嫌中亦可表现出他的大度,借助遗忘了帽子帮想和赵辛楣独处的女人取回手提包的行为又体现出了他的机智。他和唐晓芙、赵幸楣之间的两段情谊正是《围城》中虚伪遍布的世界里的一点温情。

回答(4):

《围城》一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嫒淑女,亦有商贾政客。作者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卑微、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小说中的一号人物当然是方鸿渐,这个曾留过洋一一或许说游过洋更为恰当些——并客串过一番克莱登大学博士生的尴尬知识分子。他的经历其实仅用一句话即可概括,“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失足”即指买假文凭事件。或许,方鸿渐当时只是嘲讽世人〈如周经理之类〉而故意为之,但发展到后来,诚如赵辛楣所说:“谎是撤不得的……你那一回事是开的玩笑,可是开玩笑开出来多少麻烦。”确实,有了这回事,他以后在事业上不顺,在爱情上也遭鄙视。方鸿渐仿佛天生不是个会成大事业的人,他总是处于中间状态,坏也坏得不够彻底,却又不是纯然意义上的好人。苏文纨有一句评方鸿渐的话极为中肯:“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向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他对人情世故全然不通:对李梅亭,顾尔谦的厌恶摆在脸上;对高校长的不满不加掩饰;对韩学愈的学籍出言试探;对汪处厚曲意逢迎却没能恰到好处;对刘东方的一着险棋算是胜了,一场作媒风波也闹得鸡飞蛋打。可见,方鸿渐学不会如何在别人倾轧自己的情况下保持镇定,他学不来韩学愈的厚颜无耻,因此只能当副教授;他也学不来顾尔谦那副“狗望着主人”的姿态,因此更讨李梅亭的嫌。总之,方鸿渐就是那种无恶意的好人一一不令人十分讨厌却一无用处。
赵辛楣在小说中算是颇为可爱的角色。他活得挺潇洒,“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再不济还能教书,而且是个系主任。他留洋学的是政治,颇有政治家的见地和风度。他为人热情大方,对朋友真心帮助。缺点在于有时候故意拿腔作调,摆弄政治家派头。比如他说:“办报是开发民智,教书也是开发民智……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的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但是这番话却被方鸿渐以“大话哄人”和“小政客办教育”讥讽得体无完肤。此外,辛楣可说是无可挑剔的人物。 看完《围城》,想象苏文纨这个人物,我总莫名地想起《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这两个女人都属于很有心机的那一类。可苏文纨的心机只让人厌惑,而白流苏的心机倒颇能惹人同情,这大概就在于一个“度”的问题。后者押宝于一个男人身上,而苏文纨却试图激起三个男人的互相嫉妒之心,还怕他们太早分出胜负,“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苏文纨选丈夫,不是选所谓“乘龙快婿”,而是选一个易于控制的,比较没用的男人。因此,她不会选赵辛楣。赵辛楣拥有家世,有地位,事业如意,无需苏文纨的施舍,这就减轻了苏文纨的优越感。方鸿渐是个小乡绅的儿子,虽也有“博士”之名,但苏文纨深知其中底细,自忖他端不起这架子。而且,方鸿渐还是她大学时代中国文学系的同学,这也合乎她“女诗人”的浪漫想法一一至少方鸿渐是个知音。她岂知方鸿渐对那首“锁与钥匙”的诗根本不解。当她知道她堂堂女留学生输在一个黄毛丫头手上时,官小姐的自尊迫使她为曾经的自作多情挽回面子。这样,方鸿渐的“失足”就变成他和唐小姐情变的主因。
苏文纨下嫁曹元朗,从男人角度看,自然是“女人傻起来真是没有底的”。其实却不然。首先,苏文纨早已列人大龄女青年行列;其次,对方鸿渐的失败使她急需重建自信;再次,曹元朗总算会写两句“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的歪诗,勉强符合“女诗人”的要求。一言以蔽之,苏文纨是个工于心计,虚伪做作的新派大家闺秀。
孙柔嘉是小说中另一个较有心计的角色。她唯一的缺点在于把婚姻当作事业来经营,但这也无可厚非。她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不被重视的结果让她懂得自己去争取喜爱的事物。对一个她还算倾心的男人,女人耍点小心机不足为怪,实际上,有心机的女孩多半是聪明的女孩。方鸿渐相当需要一个象孙柔嘉这样外柔内刚,颇有主见的内助来克服他自身遇事彷徨患得患失的毛病。可是,他们的婚姻掺入了太多旁人的因素:与方鸿渐相连的是一个没落的乡绅家庭一一号称开明却并不理解儿子的父亲和唯唯诺诺的母亲及虎视眈眈妒忌心重的弟弟弟媳,这样的家庭当然让孙柔嘉受不了;与孙柔嘉相连的则是洋味十足的姑母家,姑母把自己的先生管得服服贴贴还不够,要怂恿孙柔嘉管制方鸿渐。姑母的居高临下同样令方鸿渐无法消受,于是矛盾就产生了。结婚实在不只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前一番考察就涉及祖宗三代,《围城》中也曾有过类似描写:“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他的老子或哥哥。”结婚后更不必说,三姑六婆的搬嘴,“内阁高参”的指导,无不有机会闹一场夫妻吵架。总之,孙柔嘉虽有心计,还不失可爱,她是万千平凡女子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