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什么意思

2024-10-31 22:27: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比喻相互扶持、苟延残喘,不如相忘于自然。)。

扩展资料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汉语拼音】xiāng rú yǐ mò, bù rú xiāng wàng yú jiāng hú

【英文翻译】help each other when both are in humble circumstances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

【字词解释】濡:沾湿;呴(Xǔ):慢慢呼气;沫:唾沫。

【近义词】同甘共苦

【意思】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出处】西汉·刘向编《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燕昭王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反义词】背信弃义

【意思】违背诺言,不讲道义,多指朋友间出卖友谊。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怨邻,弃信忘义”(不顾好处抱怨邻邦,不讲道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百度百科-同甘共苦

百度百科-背信弃义

回答(2):

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与其患难见真情, 还不如根本无情

《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
“相濡以沫”长久以来当做了爱情美好的代名词,人们总是只看见了美好的开头,广为赞扬逆境中的互助,却很少有人看完故事后面。两条鱼最终也各自东西,它们相别于江湖,一条鱼是否还怀念另一条,已经无从考证。它们是不是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时候,困在车辙里面。
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或者说,不愿意读故事后面的,都只是对美好的向往罢了。善良的人。
看来庄子并不喜欢相濡以沫,相濡以沫不过是特殊场景下的特殊事件。 注意 是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

原意是, 「泉水乾涸了, 两条鱼为了生存, 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 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 互不相识的来得好

电影《江湖》的意思也一样, 指人们与其「患难见真情」, 还不如根本无情, 在安定的生活中各不相帮 (不必互相帮助, 因为无此需要) , 无风无浪才好...... 至于那些无事生非、本已得享平淡恬静, 却仍不安份的人, 便更相形见拙, 不堪一提了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 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

回答(3):

今人解读”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基本都有点儿偶像剧熏出来的酸味,其实和原意没啥关系。但这种基于两情相悦相离相爱相情怀发出的感慨用上庄子的话并非无缘无故——纳兰容若有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在解读上可以作为不肯相忘的反证:本欲相濡以沫,却成镜花水月。看似只说小情,其根脉却可以对接上庄子古早的思辨。因为世间太多事情,都是人和自己的期许与幻梦纠缠不休,情人相怨,誉尧非桀,尽在此理。故以美人、相思喻很多事都没问题,屈原早就开了这个门。

何以江湖两相忘胜过白首不相离?是因为人会变啊。人生若只如初见多美好,可人生哪能只如初见呢。没有必要等到有一天斯文扫地时再去质问是何事”变却故人心“,故人本就”心易变“。所以这么说来,”不如不相见”。
庄子是智者,智者在思考问题时很容易触类旁通实现一以贯之,因此智者也容易走极端,归万事于一元。在战国后期动荡、战乱的时代里庄子有可能通过极端的现实洞彻了人世类似豪猪困境的人际迷局,以及人与他人、与命运、与变化角力的悲惨下场。他更像是一个不肯妥协、不肯合作转身而遁世的出走者。通过他对道的颂扬,我更多的读到的是对现实的绝望与离弃。理想不在大地上,因此庄子拒绝与现实握手言和。
《大宗师》还有一处提到过相忘江湖——“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在庄子看来,”乐水之鱼“大概是很有范儿很高冷霸上档的意象,他老爱用)这里的道术,成了庄子眼里解决人际困境的根本,有道则无我,有道可相忘,自然就能够消解由种种纠缠相守产生的憎怨与昨是今非,从亲人死去,到褒贬庙堂。而这种可以解决问题的"道术”不是孤立的,而是《庄子》全书反复论述、在各方面进行延伸与思辨的”无乎不在“的”古之道术“乃至道统思想的部分呈现,其根源要从全书去找。达到这种“得道”的心态境界,似乎可以规避人世间无可避免的意志僵局与强迫和被强迫的怪圈,摆脱“他人地狱”的束缚,达到在各种层面上的超脱效果,在庄子看来这就像水中鱼,自在其中,旁人不知其乐。
从小很喜欢《庄子》,十岁出头时候就喜欢装逼地张口闭口”南华经“,中学作文里动不动就和庄生“旷百世而相感,今天才明白这种作品真不是我这样的现代人的三观和心态能读透的,除非做研究,否则再喜欢也只是浮光掠影。庄子的思想体系,洞彻了生者的多处悖论,与佛法有似,但与商业文明的某些根本价值取向是相悖的,今人欲解故纸,三观却是断层了,何解?更别提某些“庄子的智慧”类书籍牵强附会只想要赶快拿来主义一下。那几年国学热不知哪场雨后从哪几片土墙根上面长出来的”国学专家“和”广大国学爱好者“,好似一场大风后桌面上的浮土,一拭尽去。可笑。
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伟大或许正在于此——一切机制与常识都会瓦解,唯有人本身有可能散发出不熄的光,点亮黑暗。庄周在他的时代求道、问道,最终,他自己成了伟大的布道人。尸居渊默于昔,雷声龙现于今。

回答(4):

《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长久以来当做了爱情美好的代名词,人们总是只看见了美好的开头,广为赞扬逆境中的互助,却很少有人看完故事后面。两条鱼最终也各自东西,它们相别于江湖,一条鱼是否还怀念另一条,已经无从考证。它们是不是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时候,困在车辙里面。
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或者说,不愿意读故事后面的,都只是对美好的向往罢了。善良的人。
看来庄子并不喜欢相濡以沫,相濡以沫不过是特殊场景下的特殊事件。
注意
是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原意是,
「泉水乾涸了,
两条鱼为了生存,
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
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
互不相识的来得好

回答(5):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濡:沾湿;呴:xǔ,慢慢呼气;沫:唾沫。
不:不如意;如:如愿。
【解释】: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我们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庄子在这里以鱼例比,精辟表述了“道”通其变的观点。
对此句的理解,可以联系“家贫出孝子”和“乱世显忠臣”。我们在表扬孝子和赞颂忠臣的同时,我们忽视了“家贫”和“乱世”。同样的,两条鱼之所以需要“相濡以沫”,因为泉水干涸了。
“相忘于江湖”的意思,不是说曾经相识的彼此因为感情或其它因素而断绝联系。而是指两个不包含爱或恨等感情色彩的陌生人。这句话里的“忘”,是中国古人表达关于阴阳、矛盾时的一种惯用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