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单刀赴会” 的是鲁肃。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占据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孙权一面命令吕蒙强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备关羽增援。吕蒙陷三郡后,关羽果然南下,被鲁肃堵住。鲁肃以大局为重,为了说服关羽以维持联盟,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会谈。
谈判前,鲁肃的部下担心对方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去见关羽。但是,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
在谈判桌上,鲁肃不顾危险,据理力争,“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驳得关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尤其是鲁肃的一番慷慨陈词,更是令关羽哑口无言:“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
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这种行为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袒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帮助呢?” 最后,孙刘两家达成协议: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至此,鲁肃不但赢得了这场谈判的胜利,还维护了孙刘联盟的团结局面,其功可谓大也。
单刀赴会主人公明明是鲁肃,结果却被按在了关羽的身上。《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小说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物角色有自己的特点,所以难免会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
小说《三国演义》有关“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一故事,描写可谓精彩。
刘备率荆州兵攻下西川,孙权闻讯,愤怒异常,怒斥鲁肃,于是鲁肃便在临江设宴约请关羽共话荆州归还之事,同时遣吕蒙和甘宁在两翼设伏,若关羽拒还,则杀之。而早有预感的关羽却毅然往之,只八九侍从跟随。鲁肃席间索要荆州,却得关羽回绝,“乌林之战,是我主亲冒矢石,全力破敌,荆州本来就是我们的。”而鲁肃反讥道,“当年刘皇叔被曹操狼狈不堪,兵败长坂坡,技穷力尽,欲远逃,是我主孙权看他居无定所,借荆州与之,以图后功;而你主刘备却罔顾信义,取西川,占荆州,在道义上有些说不过去吧!”就此问题,双方争执不下,周仓大吼:“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关羽怒,斥周仓无礼,令关平驶船来接。关羽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把他扯到江边,尔后,跳上快船,顺风而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
是鲁肃
对此,《三国演义》可谓描写精妙。那么,“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在史书是否也有其精妙的记载?!
其实,历史上确有“单刀赴会”一事,但行此事者并非关羽,而是鲁肃。
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载,刘备得益州后,孙、刘争荆州三郡,鲁肃驻军益阳,和关羽相据。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羽曰……”鲁肃主动邀关羽相见,这和演义描写相同。但是各有兵马在百步之外,只有双方将领带着随身佩刀,这就和演义中关羽只带周仓一人赴会不同了。谈判一开始,鲁肃就占据主动,据理力争,连声责备关羽,“厉声呵之,辞色甚切”,但见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 ’目使之去。 ” 选文大致是说:这是国家大事,你这个人知道什么!关羽用眼神示意他离去。
显然,“羽无以答”已然充分说明关羽在此事中的被动性,深明大义的关羽又岂能堂而皇之的主动赴会呢?而另据《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说,鲁肃在与关羽谈判前,其部下恐其不利,便加以阻止。而鲁肃则说,刘备失信于我国,是非还没有说清楚,关羽不敢把我怎样,遂见关羽。
由此,“单刀赴会”并非关羽所为的事实已真相大白。据说,鲁肃在单刀赴会后,刘备就以湘水为界,割荆州三郡给孙权,由此两国罢战。这便是历史版“单刀赴会”的真实故事。
历史上是鲁肃,但是你非要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话,那是关羽。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三国志鲁肃传
肃邀羽----发起人鲁肃。
驻兵马百步上----地点鲁肃定
请将军单刀俱会----受邀人关羽,单刀赴会。
OK。无论演义正史 ,单刀赴会的都是关羽。
不是关羽是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