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人有什么特征?

2024-11-04 16:53: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学心理学的人也是正常人,从行为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你很难从知识角度去分辨别人的行为是受什么知识影响(尤其是影响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的动机和需要)。所以说,学心理学的人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人相比,除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丰富些,其外貌、行为上都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大家对心理学一个大方向存在很深的误解,总以为学心理学的人能看到人的想法似的,把心理学搞得像玄学一样神奇。大家对心理学的误解有以下几面原因:
1、雾里看花。大家总是从通俗意义上去理解心理学,以为心理学就是很神奇的、灵异的或是深不可测的,所以,才有很多人胡乱去猜想心理学的内涵,其中不乏很多夸大、离奇的猜想,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都不知道传成什么样儿了!
2、媒体信息被错误理解与过分夸大。看电影吧,多是《沉默的羔羊》里那类的变态心理医生;看《犯罪心理》吧,罪犯都是心理变态的;看新闻吧,哪个哪个人杀人了,可能他有精神分裂症,哪个哪个人跳楼了,可能他有抑郁症……看吧,媒体总对一些东西进行了过度的渲染,而观众们也很是喜欢或恐惧,总之是完全关注到了,因为这些东西或是情节曲折,或是刺激有趣,或是耸人听闻,但他们哪知道,这只是看到了心理学的冰山一角,更可能是经过过度的再加工的信息,早已面目全非了。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啊!
3、概念混淆。如果说:“你神经病!”大多数人认为这就等同于“心理有问题”,殊不知心理学上根本没有“神经病”这一说,而心理学里有的“神经症”、“精神病”与大众所谓的“神经病”也完全又不是一个概念;最令人囧的就是,“变态=心理学”,特别是去查那种所谓的“XX部必看的心理学电影”,你会发现,多数都是讲一些所谓的BT做了一些BT的事情,经历了相当BT的过程,产生了一个BT的大结局,无一不符合一个字——“怪”,一些灵异片、血腥暴力片也扯进来了,有的真是一点内涵没有,弄得好像变态的东西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让人大跌眼镜。
4、恐惧心理。你害怕么?其实,更多时候,是人心底的恐惧在作祟。所有的人都需要隐私,需要空间,你会不会觉得一个人在你面前,可以看透你任何一个动作、眼神代表的含义,就像你穿着衣服,他却透过一层玻璃看到你赤身裸体一样,非常不舒服?!所以说,大多数人都害怕被人看穿,所以他们恐惧。但这种恐惧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但是会通过一些间接的表现来体现。首先就会有某些人错误理解与推测心理学,不自觉的心理学“妖魔化”也是他们潜意识里对自身安全的维护与对侵犯隐私的抨击,而这样的恐惧又是那么地容易传染,造成恐惧的泛化。
拓展资料: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回答(2):

我学心理学的,请恕我在此澄清大众对心理学的多多误区:

一、你真的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吗?
没学过的人都以为什么什么是心理学,但实际上他们都不懂,其实老师们从来不会告诉学生说:“你们看那个人在做什么?我告诉你们他在想什么。”如果说得不好听,那么心理学只是喜欢在某个细小的问题上追根究底罢了,比如说,发展心理学家总想知道,孩子的性格是不是与母亲早年的对待有关(依恋理论);实验心理学家会去研究,天气热了人们是不是会更多地闯红灯(相关研究);社会心理学家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你突然没有任何原因地向天空上看,你身边的大多数人也会向上看(从众心理)……根本不是大家所“流传”的那样,各个“门派”不过是在各司其职,去探究人类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各种根本原因罢了,就像哲学家总会去想宇宙的起点、人类的起源、意识怎么产生一样,其实没有人去怀疑哲学家的奇思妙想,却总有那么些人将心理学“妖魔化”。

二、就算心理学不研究别人的心思,那学心理学的人是不是更容易知晓别人的心思呢?

我可以确定地告诉你,答案必然是否。因为:

1、学心理学的人并没有通过什么特殊的测试才入学的,也就是说,填报志愿,谁都能报心理学,什么性格的人都能学心理学,也就是说,心理学院/系根本不能保证招到了什么样的人,那同学们自然是各有特点的,有的人敏感,有的人天真,有的人粗心,有的人孤癖,你能保证所有人最后都能保证培养成一类人吗?人思细腻?察言观色?能言善辩?NO,NO,NO!所有人都是不同风格的,但只要他愿意在学术上尽最大的努力,终究能做出一番辉煌的事业。

2、察言观色等能力都是要培养的,你若是阅历够丰富,可能会发现,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可能是企业的总裁(商海打滚),可能是营销人员(笼络客户),可能是街头小贩(招揽生意),更甚可能是酒吧红牌小姐(囧……这牛马蛇神什么人没见过啊)……这种能力不仅要经历、要练习,也要沉淀、要参透,当然有些人天赋异禀,但可以确定这根本不是学心理学的专利,反过来想想,但凡在心理学学术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者,说不定在这个方面做得极差呢,因为整天面对的就是一些单纯的东西,研究、被试、数据、报告,哪有机会锻炼呢?我所知道的几位专家就是那种相当实在,不擅社交,潜心研究的。

3、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医生当然必须具备一些对当事人的洞察能力,但是,这都仅限于他们自己的职业范围。因为他们必须对当事人提供的信息敏感,才能及时地引导当事人的咨询或治疗。但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如果不知道自我保护(就是总去想当事人的事),过多地让自己卷入当事人的事例中,那他会痛苦不堪的。你想想,是个人都是正常的家庭与生活的啊,谁有时间总去分析或者为他人的事情烦恼呢?而且,他们都是有专业素养的,坚决执行保密原则。

三、为什么大家对心理学的误解那么多?

1、雾里看花。大家总是从通俗意义上去理解心理学,以为心理学就是很神奇的、灵异的或是深不可测的,所以,才有很多人胡乱去猜想心理学的内涵,其中不乏很多夸大、离奇的猜想,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都不知道传成什么样儿了!

2、媒体信息被错误理解与过分夸大。看电影吧,多是《沉默的羔羊》里那类的变态心理医生;看《犯罪心理》吧,罪犯都是心理变态的;看新闻吧,哪个哪个人杀人了,可能他有精神分裂症,哪个哪个人跳楼了,可能他有抑郁症……看吧,媒体总对一些东西进行了过度的渲染,而观众们也很是喜欢或恐惧,总之是完全关注到了,因为这些东西或是情节曲折,或是刺激有趣,或是耸人听闻,但他们哪知道,这只是看到了心理学的冰山一角,更可能是经过过度的再加工的信息,早已面目全非了。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啊!

3、概念混淆。如果说:“你神经病!”大多数人认为这就等同于“心理有问题”,殊不知心理学上根本没有“神经病”这一说,而心理学里有的“神经症”、“精神病”与大众所谓的“神经病”也完全又不是一个概念;最令人囧的就是,“变态=心理学”,特别是去查那种所谓的“XX部必看的心理学电影”,你会发现,多数都是讲一些所谓的BT做了一些BT的事情,经历了相当BT的过程,产生了一个BT的大结局,无一不符合一个字——“怪”,一些灵异片、血腥暴力片也扯进来了,有的真是一点内涵没有,弄得好像变态的东西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让人大跌眼镜。

4、恐惧心理。你害怕么?其实,更多时候,是人心底的恐惧在作祟。所有的人都需要隐私,需要空间,你会不会觉得一个人在你面前,可以看透你任何一个动作、眼神代表的含义,就像你穿着衣服,他却透过一层玻璃看到你赤身裸体一样,非常不舒服?!所以说,大多数人都害怕被人看穿,所以他们恐惧。但这种恐惧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但是会通过一些间接的表现来体现。首先就会有某些人错误理解与推测心理学,不自觉的心理学“妖魔化”也是他们潜意识里对自身安全的维护与对侵犯隐私的抨击,而这样的恐惧又是那么地容易传染,造成恐惧的泛化……

鄙人陋见,纯属个人思考,仅供参考。如有异议,欢迎讨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答(3):

首先,我需要确认你所说的特征指的哪个方面,是指人的外貌?行为特征?还是人的智慧?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它和别的学科的区别在于它们的专业知识。所以,学化学、学外语、学心理学、学数学等等,只是掌握不同知识的区别,不会影响个人的外貌。
当然,知识不同,从人脑微观的“知识结构”上分析,知识的构成区别确实很大。
至于能否影响个人的行为?知识经验确实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学英语的人与人交谈时,总是容易脱口说出一、二个英语单词;学统计的人总是对数字敏感;学武术的总有一股勇敢自信的气概等,尤其是专业研究人员沉迷于研究对象时,就会产生对研究对象特殊的敏感:例如育种(稻谷)专家郊游时,他能一眼看到野草丛中的野稻子;研究电动机的人员听声音就能分辨出川流不息车辆中某辆汽车引擎的性能好坏;学心理学的更容易看穿别人的内心等等。这个现象叫做“职业敏感”。
必要指出,现代人往往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因此,你很难从知识角度去分辨别人的行为是受什么知识影响(尤其是影响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的动机和需要)。所以说,学心理学的人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人相比,除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丰富些,其外貌、行为上都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回答(4):

个性中的气质,是指人的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情感发生的外部表现和活动的灵活性等方面特征的综合。气质为人们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但这些特点并非偶然地彼此结合,而是有规律地互相联系着,从而构成代表一定组织结构的气质类型。心理学一般把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不可遏制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弱型)。实际上,纯粹属于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是不多的。一般人往往兼有几种类型的气质特征,也有的属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因此,在判定人的气质时,应作具体分析,不能模式化。气质类型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做好人本管理工作,就要发扬人的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克服和避免其消极方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体掌握每个人的气质特点。实践证明,对主要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管理中要注意“避开锋芒”,注意运用耐心的启发诱导方式;在情绪对立时,要“冷处理”。对主要属于“多血质”类型的人,可以给予更多的活动机会和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中不断战胜困难,得到提高;但在工作中要防止出现懈怠和见异思迁的情况,加强其自制力,注意对稳定性及耐心品质方面的训练。对于主要属于“粘液质”类型的人,注意少用指责,不要以冷对冷,不能求之过急;要多加鼓励,肯定成绩,多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要允许他们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对主要属于“抑郁质”类型的人,要多体贴关心,避免公开指责和太强烈的刺激,使他们丧失自信心;要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条件;对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鼓舞他们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回答(5):

性格特点:简单地说,他们的性格“功能”或“质量”。例如,你把你的朋友变成几种类型,那么你被分配到同一个类那些谁自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有人考坚决不作弊。然后,他证明了他的“诚实”。这些特质通常不会改变单纯发生。具体分类:很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重要特征。例如:你有“一心一意的爱”和“你的食物的爱。”后者是更容易地清除或改变。这些品质依次分为:初级特性,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尽管如此,它会,对人格类型的分类,所以说这是太麻烦了。和“个性”。发展心理学有其他的解释。很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