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你看这个视频,非常详细 网页链接
除了C调的1234567是都在白键上,其他调的1234567都有在黑键上。五线谱上表示的都是白键,要表示黑键就需要#或b(升号或降号)
拿D调举例
D调的1234567对应D E #F G A B #C。由于五线谱上没有#F和#C, 因此将所有的F和C升半音(#F和bG是一样的,为什么不把所有的G降半音是因为D调的4对应G,如果把所有的G都降半音那么4的音就不准了)因为按大调音阶规律,第三音(mi)和第四音(fa)之间应是半音,第四音(fa)与第五音(sol)之间应是全音。D调中3-4(“E-F”)之间是全音,需将“F”音升高半音变为“#F”,才符合大调音阶排列规律。将所有的F和C都标记升半音,就在第三间(C)和第五线(F)标上升号。
如果已知调号想要推知是什么调,比如说有一个降号,这个降号是标在第三线,表示bB,那么这个调就是由C D E F G A bB 组成,再看回这个图,发现对应的就是F调
F调对应的1234567就是F G A bB C D E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这个是基础知识,你找个老师教你就学会了。
不懂的人,说了你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