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壶自问世以来就是实用与艺术两用的,发展到现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大批商用的紫砂制品,作为手工艺品,其产量和工艺必然不能兼顾,对于一般商品壶来说只能以适用为主,再兼顾一下造型艺术,至于精工细作,那是千元以上的极品了,包括其它各种手工艺品都是这样,这里免谈。开头的问题对于做壶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可笑,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做工如何精细,做工越好越逼真,价钱就愈贵,而泥料则是与做工成等比的,因为泥料的好坏其价格相差很大,很难想象一把工艺很差卖到十元以下的壶能用到五六元一公斤的好泥,而做好壶的人为了达到他的工艺要求也不会去用没经过提炼的五六毛钱一公斤的甲泥。不过对于完全是门外汉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两个最基本的入门问题:泥料和做工。
我们先从泥料说起。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紫砂泥不一定是紫红色的。有乳白色的称为“团泥”;有墨绿色的称为“绿泥”;当然也有紫红色的称为“紫泥”;还有一种性能差一点的朱红色的“朱泥”,透气性不如以上几种,但由于它的成型工艺特殊而有它的特殊价值,前段时间台湾风行的“大红袍”、“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当属此类。
紫砂陶器最大的特点,是她做成容器以后良好的透气性能和不渗漏特性奇妙的结合,这要归功于紫砂泥料特有的属性。紫砂是陶器,但是她和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她做成容器后不需要涂釉,这也是保证良好透气性的前提。我们知道,紫砂的泥料并不是一开采出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提炼、淘洗、过筛等诸多任务,因此一块好的泥料其质地、颜色必定很均匀,体现在成品上则是颗粒匀称,颜色纯正无杂质,比如有不均匀的黑点、白点就不是好泥。提炼、淘洗是保证颜色纯正的前提,提炼前先要经过粉碎,经过提炼淘洗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等杂质。铁质在烧成后成为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在壶身上出现黑点;石灰岩在烧成后成为石灰,在壶身上出现白点,而且遇水膨胀,造成壶体的小块剥落,俗称“爆子”,严重影响茶壶的质量,可恶的是这种现象买的时候有的不易察觉,回家一泡茶慢慢胀开,常令人懊恼莫及;玄武岩等杂质由于其收缩率、颜色等不同而在成品上出现杂点、不规则的颗粒等。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制作者会人为地加入一些与生泥相同或不同颜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颗粒或粉末,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生泥和另一种不同颜色的生泥均匀的掺和会产生另外一种颜色,如果不均匀地绞和则会产生流水飞云般的神奇效果,两种或多种颜色之间泾渭分明,绝不拖泥带水但又浑然一体,令人浮想联翩,这便是由当代大师吕尧臣先生首创的“绞泥”。由于不同颜色的泥料收缩率不一样,要使两种颜色间紧密结合而又平滑如一体,颜色又不能相混,有时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获得成功,制作实属不易。如果制作的时候用熟陶与生泥均匀地掺和,成坯后与其它生坯没啥两样,一经烧成,由于熟陶和生泥的收缩率不同(生泥烧成时收缩率大约为20%左右,朱泥则更高达30%以上,熟陶则基本不收缩或收缩很少),使成品表面出现均匀颗粒,看起来有橘皮、石榴皮、梨皮样的特殊“粗糙”效果,这是“颗粒表皮”,应与“杂质”区分开来。这样的手法在朱泥产品中用得特别多,因为朱泥的收缩率特别大,烧成后往往容易变形,加入熟陶可以减小收缩提高成品率。相信朋友们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上面提到的“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所指的是什么。
总的来说,一把真正的紫砂泥做的壶应该是颜色纯正、颗粒均匀无杂质瑕疵的,即使是“绞泥”和“颗粒表皮”的壶,它的每一种颜色也应该非常纯正。那种颜色脏唏唏的充满杂质毛刺的一定不是好泥。不用好泥的其工艺水平也一定很差。确切的说,紫砂陶器的工艺价值(或者说价格,在马克思理论中,价格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完全由其工艺水平决定。通俗一点就是做工啦。
那么怎样区分做工的好坏呢?壶都是人做的,做一把好壶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有两把壶放在您的面前,一把是一个人花了一整天的功夫做的,另一把只花了他半个小时,按每天工作时间八小时计,后面那把他每天可以做十几把,可以想象每天十几把的壶一定很粗糙,实际上十几元一把的壶其产量每天可以达到二、三十把,不然他就会入不敷出,无法生活。同样为了降低成本,他也不可能采用很好的泥料。和画画一样,画画不仅仅在于“象”,而要有它的气度、神韵,紫砂壶也如此,做工到了一定程度可以随心所欲,不必要有太大提高,关键是怎样用做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风格,使作品拥有自己的气度、神韵,这就是千元以上的价值相差所在。这些讨论起来比较繁复,好在我们的范围不在于此,点一下而已。
那么做工的好坏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得从砂壶的工艺说起,紫砂茶壶的制作到目前为止仍然基本停留在手工阶段,最多在批量生产时采用一些模具来套制身筒、盖、盖滴子、实心的嘴和把,而底、口沿、嘴的掏空、嘴、把的安装及其位置、盖和壶身的配合等等都要人工来掌握,一般的商品壶基本上都是套用模具来做的,所以我们在选定中意的式样以后主要是看它以下几个方面:
1、安装工艺。
在外形上,从壶的侧面看,壶口、壶嘴和壶把的上端面应该平齐;从上面看,壶嘴壶把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应有歪斜,且居于壶身的中间。口、盖端面应该平整无起伏,配合应该严密,没有砂纸或锉刀打磨的痕迹。
通身不应该有裂纹和剥落,如有则是次品,价格最少要短三分之一。尤其注意嘴、把、滴子与壶身、壶盖镶接的地方,另外壶底、壶口沿、盖的口沿和花货的装饰物也是镶接上去的,也不应该有裂纹,有许多裂纹在壶的里面,特别要当心。剥落则可能发生在嘴、口、盖子等容易发生撞击的端面。
2、手工艺。
接头的地方应该过渡自然光滑,没有人工修补的痕迹。线条应挺拔清楚,不拖泥带水,花货的形象应尽量逼真、有质感,工具修饰的痕迹应越少越好。我们要以机械整体加工的规格来衡量,好的壶应该就像用机械整体加工出来一般,其加工精度以500元的壶为标准,光面每厘米非造型起伏不得超过±0.1毫米,装配精度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口与盖的配合间隙在0.5毫米左右,如果盖子是对称几何形,则盖子在各个对称方向上应该配合良好。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应该有为了配合良好而用砂纸、锉刀打磨的痕迹。
3、烧成。
在烧成过程中由于火力的不均匀、温度的高低可能造成颜色不均匀,有气泡,过老或过嫩等现象,这也要注意。
鉴别壶,关键要会看料,这个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没有一个标准去衡量,就跟美女一样,就是看上去好看,但是说不出哪里好看,一样的道理。关键要看颗粒,记住,紫砂是砂,东西到手了以后要有一种砂堆起来的感觉,当然砂有粗有细。然后就是看颜色,不要买太过于鲜艳的茶壶。一般常规紫砂泥有紫色,红色,黄色。但是颜色都比较古朴,除了朱泥比较妖艳之外。
至于如何鉴定手工壶,一般来说紫砂壶都是手工壶,注浆壶不能称之为紫砂壶,所以一般紫砂壶都是手工的,但是分为半手工和全手工,半手工的壶身是依靠模型把它支撑住,然后制作而成,全手工就是不依靠任何模型全靠作者手上功夫把壶做出来。所以全手工壶型一般比较有灵气,而半手工壶,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是自己喝茶,自己使用,一般不用去追求半手工和全手工。而且半手工在价格上有绝对优势。我自己也做壶,有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藏壶者紫砂壶博客有一个《藏壶者心得》的栏目,里面有很多紫砂壶知识,包括紫砂壶鉴别,紫砂壶泡养等等。藏壶者是淘宝紫砂壶2皇冠店店主吴永乐的笔名。藏壶者读初中的时候,就开始玩壶买壶收藏,到现在已经有20年的经验了。
他的博客里的紫砂壶知识很丰富,同时也记录了他作为一个紫砂壶玩家到后来销售紫砂壶,最后创立自己品牌藏壶者的故事。几年来他有1万多名客户,其中有90%的人购买是为了收藏,其中又有30%的人几乎经常在网上泡着,到处看,随意看,看见自己喜欢的壶就抢拍,到了上瘾的程度。购买他的壶的顾客总计消费10万元以上的有82个,有2个顶级客户,购物累计都超过40万,一个购买收藏了吴永乐的200把壶,另外一个购买收藏了吴永乐的600把壶。现在他使用最好的原矿泥料,并且和宜兴三四十位最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作者合作。
挑选紫砂壶时,有经验的壶友会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每把壶的质量
部分高手还能将“功力”提升至鉴赏“形、神、气、态”等抽象审美的高度。
“壶身周正匀称,口盖配合得当,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净利落,暗接要和顺流畅……”
这些基本已成为选壶的通则,然而还有一些小细节会被壶友们忽视。
最重要的是泥料,泥料一定要挑选原矿的好料;
第二呢就是壶形,形状一定要壶友喜欢;
最后一点就是做工一定要好。
做工方面的鉴赏,可以从下面的七点入手:
1)壶盖上的“钮”,也称“的子”,其大小和形状要容易拿;
2)紫砂壶的胎体厚度,个人观点,以厚实者为佳。以大于3mm为佳。(近代出现了一些高手做薄胎的壶,代表人物是陈国良高工.这是一种新的工艺,非常难做。
3)流(就是壶嘴)要挑出水好的壶;
4)壶的嘴流管内要干净平滑;
5)壶的出水孔。目前最多的是网孔的壶,独孔和球孔的壶莱坞很少了;
6)壶底和内壁是否处理的干净平整,有无残留的泥点和泥块,是衡量一个工手“功力”的重要标准;
7)三点成一线,口盖不能过于宽……
紫砂壶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以上的有点如果全部具备,那这个壶的价格基本上在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上也很正常。建议壶友不要要求这么高,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成本太高,我们接受不起,需要量力而行。
一把壶只要我们喜欢,泥料好,做工不错,几百元以上就可以了,不应该对一把用人的手做的壶如此挑剔。
来听听老师怎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