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种类很多,按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颁布的《疾病分类与手术名称》第九版 (ICD-9)记载的疾病名称就有上万个,新的疾病还在发现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就是1981年发现后补进去的,起初归在免疫缺陷病中,后又改放到病毒引起的疾病中。人类的疾病,概略说来有下述两大类。 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由于病原体均具有繁殖能力,可以在人群中从一个宿主通过一定途径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使之产生同样的疾病,故称可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此种疾病在人群大量传播时则称为瘟疫。烈性传染病的瘟疫常可造成人员大批死亡。现在发达国家的死因分析中传染病仅占1%以下,中国约为5%。 非传染性疾病 随着传染病的逐渐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相对地增大,人们熟悉的肿瘤、冠心病、脑出血等都属于这一类。在中国大城市及发达国家中这些疾病在死因分析中都居于前三位。疾病可按成因分为以下几类。 ① 遗传病。受精卵形成前或形成过程中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疾病。 ② 物理和化学损伤。损伤可以是急性的,如化学物质的中毒、烧伤等,其损害可以立即显示出来,病因十分清楚;也可以是慢性的,需经过多年,甚至下一代才表现出来,这时病因需经调查研究才能揭示。人类的慢性中毒可出现于天然状态下,如饮用水中含氟量过高,可造成斑釉,甚至影响骨质生长,形成氟骨症。但更多的疾病是人工造成的,许多职业病和公害病,如硅肺、有机汞中毒引起的水俣病、镉中毒引起的痛痛病等即是如此。许多药源性疾病也是一种化学损伤。有些化学物品的损害表现在下一代身上,如反应停造成的海豹怪胎(短肢畸形)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妊娠早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可使下一代女孩在十多岁时发生阴道癌。 物理因素造成的冻伤、烧伤、电击伤、放射性损伤、高原病、潜水病以及噪声对听觉、血压的不良影响等等已为人们熟知,但无线电报、电话、广播、电视、雷达的广泛应用,使现代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浸泡在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里讨生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未曾接触过的新环境,它对人类的生存繁衍有何影响,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③ 免疫源性疾病。指免疫反应紊乱所致的疾病,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外部或环境中某种抗原物质反应过强;二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或细胞产生不应有的免疫反应,称为"自身免疫"(见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④ 异常的细胞生长。是造成死亡最多的疾病之一。细胞的不正常生长称为增生。增生时细胞的形态并未改变,仍具有原来细胞的功能,如甲状腺细胞增生,引起甲状腺增大,分泌甲状腺素过多,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一般增生都由激素或慢性刺激引起,人体内正常细胞的增殖有一定限度,到了这个限度就停止增殖。增殖的调节机制削弱,就出现细胞的增生;而这一调节机制完全丧失就导致肿瘤。 ⑤ 代谢病和内分泌病。 ⑥ 营养性疾病。包括营养不良和过营养性疾病。 ⑦ 心因性疾病。亦即精神障碍。大多数人总会罹患某些心因性疾病。据统计在美国每两个住院病人中就有一个患心因性疾病。可分为器质性及非器质性两大类。器质性心因性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常有家族史。还有一些遗传病也表现智力障碍,如先天愚型、亨廷顿氏舞蹈病、苯丙酮酸尿症。传染病,尤其是梅毒的晚期,可侵犯大脑,产生精神症状。药物和一些化学物质(如铅、类固醇激素),也常常引起精神症状。精神症状还可由营养因素产生,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常伴有精神症状。在饥饿中生长的儿童智力发育一般也会受到影响。任何严重的疾病也会构成心理压力,导致抑郁症状。非器质性心因性疾病是人面临生活中的压力而表现出来的精神症状。以焦虑和抑郁是最普遍的症状。非器质性心因性疾病的症状实际上可包括全身每一个系统,并可以同任何器质性疾病混淆,构成心身疾病。 ⑧ 老年性疾病。在增长年龄的正常退化和老年性疾病引起的退化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清楚的界线。老年人最常发生问题的部位是心脏、血管和关节。老年人的抵抗力减退,容易发生感染、创伤(见老年人医学特征)。 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 为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卫生部通知指出,各地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报告,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在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在重点地区和高发季节,要加大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力度和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