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
查看全部3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什么是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许多少年朋友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那只是古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其中的一个。《儒林外史》维妙维肖地刻画了文人追逐名利的各种丑态,抨击了腐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建立在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这是一种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刚刚诞生时,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比起以前的选拔人才制度来,还是进步的。在此以前,选拔人才不经过考试,靠推荐,叫作“九品中正制”。三国时代,曹操比较重视人才,他提倡“唯才是举”,选拔和任用了一批确有真才实学的文臣武将。他的儿子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的士人,根据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这叫作“九品官人法”。这个时期,还能做到曹操用人一贯主张的“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懿当政,在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人才把“家世”放在重要位置。从此,九品中正制就变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推荐者都是豪门贵族,中小地主很难被推荐,更不说平民百姓了。推荐制失败了,因为推荐的是门第而不是贤才。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7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作分科取士,也称为科举制度。唐代除进士科外,还设置了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对科举制度做了发展。她亲自殿试并发明了密封考卷的办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武则天还首创了武举制度,注意选拔军事人才。 在科举制度中,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常设的是进士科,这是选拔官吏的最重要的一科。 科举制度和八股文还不是一回事。唐代以诗文取士,因此诗风很盛;宋代用经义取士,所以理学盛行。明清则以八股文取士,即用《四书》、《五经》上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必须写八段,起承转合必须写几句。文章的主题是为圣人立言,也就是给《四书》、《五经》做说明,而解释又必须依据宋代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八股文就是如此地机械,诸多条条框框把读书人的头脑束缚得死死的。八股文考不出真才实学。在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科举场上都是失意者,像著名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八股文进一步加剧了科举制度的衰落和灭亡。 清代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社会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1 浏览14 2019-04-14
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八股是那八股?
你好,考八股不是形式上的八股。八股只是一个代称。明朝科举考得一般是四书五经等经典儒家教程。谢谢!
4 浏览502 2018-05-07
八股取士与科举制的区别
简要说明
八股取士也属于科举制度,不过是科举的变相模式
科举从隋朝开始,不断改进
唐朝只靠诗赋,选的人才不过是文学领域上的佼佼者
宋朝科举改革,废除诗赋,改考经义,策论.选拨治国明理的读书人.所以宋朝的文人多在政坛呼风唤雨
明朝再度改革,这就产生了八股,八股是一种套路文章,而且考试的范围只限制在四书五经和朱熹的点评.这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搞的古代的文人不知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完全被捆绑在四书中,变的迂腐不堪
72 浏览3830 2017-10-12
明朝的八股进士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之比较
⑴主要不同:①具体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②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③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④结果不同: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明朝的科举制则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培养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⑵主要原因:①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②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君主专制,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
⑶评价: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唐朝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储备。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不仅摧残了人才,而且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走到了穷途末路。
5 浏览131
什么是八股科举?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
查看全部3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什么是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许多少年朋友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那只是古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其中的一个。《儒林外史》维妙维肖地刻画了文人追逐名利的各种丑态,抨击了腐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建立在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这是一种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刚刚诞生时,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比起以前的选拔人才制度来,还是进步的。在此以前,选拔人才不经过考试,靠推荐,叫作“九品中正制”。三国时代,曹操比较重视人才,他提倡“唯才是举”,选拔和任用了一批确有真才实学的文臣武将。他的儿子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的士人,根据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这叫作“九品官人法”。这个时期,还能做到曹操用人一贯主张的“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懿当政,在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人才把“家世”放在重要位置。从此,九品中正制就变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推荐者都是豪门贵族,中小地主很难被推荐,更不说平民百姓了。推荐制失败了,因为推荐的是门第而不是贤才。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7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作分科取士,也称为科举制度。唐代除进士科外,还设置了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对科举制度做了发展。她亲自殿试并发明了密封考卷的办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武则天还首创了武举制度,注意选拔军事人才。 在科举制度中,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常设的是进士科,这是选拔官吏的最重要的一科。 科举制度和八股文还不是一回事。唐代以诗文取士,因此诗风很盛;宋代用经义取士,所以理学盛行。明清则以八股文取士,即用《四书》、《五经》上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必须写八段,起承转合必须写几句。文章的主题是为圣人立言,也就是给《四书》、《五经》做说明,而解释又必须依据宋代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八股文就是如此地机械,诸多条条框框把读书人的头脑束缚得死死的。八股文考不出真才实学。在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科举场上都是失意者,像著名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八股文进一步加剧了科举制度的衰落和灭亡。 清代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社会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1 浏览14 2019-04-14
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八股是那八股?
你好,考八股不是形式上的八股。八股只是一个代称。明朝科举考得一般是四书五经等经典儒家教程。谢谢!
4 浏览502 2018-05-07
八股取士与科举制的区别
简要说明
八股取士也属于科举制度,不过是科举的变相模式
科举从隋朝开始,不断改进
唐朝只靠诗赋,选的人才不过是文学领域上的佼佼者
宋朝科举改革,废除诗赋,改考经义,策论.选拨治国明理的读书人.所以宋朝的文人多在政坛呼风唤雨
明朝再度改革,这就产生了八股,八股是一种套路文章,而且考试的范围只限制在四书五经和朱熹的点评.这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搞的古代的文人不知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完全被捆绑在四书中,变的迂腐不堪
72 浏览3830 2017-10-12
明朝的八股进士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之比较
⑴主要不同:①具体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②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③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④结果不同: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明朝的科举制则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培养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⑵主要原因:①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②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君主专制,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
⑶评价: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唐朝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储备。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不仅摧残了人才,而且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走到了穷途末路。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
八股是科举考试制度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