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集》读后感

2024-11-28 07:25: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莫言的作品大多数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的,
就如他的
《蝗虫奇谈》

这篇文章
虽然简短,
但却将百姓精神层面的变化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
从遭遇蝗虫时,
高密东北
乡乡民或为蝗虫表演戏剧,
以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蝗虫感到他们的真诚而自动散去;
或祭
拜刘猛将军,
让驱虫将军显灵除虫。
这时的人民精神停留在封建迷信的层面上,
遇事就只能
通过求神显灵来求得解决。
当然,
这些行为是没有任何成效的,
因为蝗虫是将高密东北乡吃
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才迁移走。但这并非结局。当秋收在望之际,蝗虫卷土重来,
这时,人们不再依赖神灵,而是积极采取活动来消灭它们。如:
‘村人们惊魂稍定之后,纷
纷跑到自家的庄稼地边,敲打着铜盆瓦片,挥舞着扫帚杈杆,大声呐喊,希望蝗虫害怕’

‘村民们打蝗虫充满了杀生的快乐,充满了报仇雪恨的快乐’
。这时的人们不再任其欺辱,
因为他们深切的体会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
这其中我读到了旧中国国人的消极面世观,
只要
生存不受威胁,
一切与之无关。
这大概就是清末中国被侵略者欺辱的缘由吧,
着让我深深地
感受到‘人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情冷漠。当共同生存环境遭到威胁,大家
才会团结抵抗吧,这大概是一种难以消灭的奴性吧。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什么,
但我想他绝不会是单纯的记录
1927
年高密东北
乡的蝗虫灾害,也不会是就中国
1927
年的蝗虫灾害作一个历史记录。我想他是想通过这篇
文章记录什么的吧,而就我而言,我将这篇文章与中国政治发展联系在一起了。
1927
年的
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上的大事,如: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八一武昌起义等等。而文章中
也有这些时代动荡的事件的记载,如:
“时当
1927

5

18
日,中华民国战火连天,弹痕
遍地;
官僚成火打劫,
贪赃舞弊;
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土匪风起云涌,
兵连祸结,
疫病流行;
老百姓在水深火热里挣扎。
”而文章中也说“蝗虫,这肮脏的昆虫,总是和腐败的政治、兵
荒马乱的年代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乱世的一个鲜明的符号。这里同样隐藏着发人深思的道
理。
”在这篇文章的背景下,人们是处于苦难之中的,是处在社会动荡的危难之中的,他们
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他们的日子过得艰辛苦楚。
这是我所认为的动荡时局带来的苦难人生。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据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的论文,这是一篇描写艰难的乡村生活的文章。她说莫言是在用自
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
并把这种情感幻化到故乡的人和物之中。
莫言通过对高
密东北乡人的自然生命状态的描绘,
展示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
它世世代代都充满了苦难
与艰辛,每个生命在苦海中挣扎着走向灭亡。这块土地上演绎着的苦难震撼着作者的心灵,
由此有了莫言笔下一曲曲高密东北乡的生命悲歌。
她文章中提到物质匮乏对百姓生活的极大
影响是那个年代的苦难原因,
我认同,
但我认为莫言并不是仅仅描绘那个层面上的问题,

为在莫言对于蝗虫的描写是淋漓尽致的,
如果仅仅是描绘百姓艰难的乡村生活,
那不必对蝗
虫如此浓墨重彩的描绘。对于她说的这是表现人民对天灾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并不否认,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确读出了人们无收获时的深深绝望,所以文章读出自己的东西最重要吧,
当然,莫言的用意估计连自己都说不清吧。

不过,结合作者的生平,我估计我的观点有部分站不住脚。当然我只是将读文章时自己
的感受写下来而已。

其实,现在的很多学生看名家的作品不是想得浅了,就是想得多了,所以很多的时候得
依靠什么教授等等的研究来读,
读完这些人的导读,
才知道名家们写了些什么。
这大概是高
考时阅读理解机械式的训练造成的,
可这还是自己的阅读吗?至少我的所认为的阅读不是这
样的,
我的观点虽然站不住脚,
可我就读出了这些内容,
这就是我的感受,
我心中的莫言作
品,所以,这就是我的读后感,真实的感受。
你可以不用全写看自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