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为什么要去草原???并写了《草原》

为什么(老师说不是去游玩)??
2024-11-05 05:45:5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文中作者用“是绿的”“也是绿的”这个很普通的并列句,来表现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呼应前面的“一碧千里”。

而两个“一百五十里”的并列运用则写出了草原的广阔,比直接写“三百里”的草原让人印象更深刻。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大方”与“羞涩”都是互相矛盾的。作者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所以惊叹;而草原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让人很舒服。

“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诱发了作者要抒发的激情。

“大方”是指鄂温克族的姑娘们性格特点,“羞涩”则写出了姑娘们初次在客人面前表演时心里害羞而举动拘束不自然的表情。

正是这些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回答(2):

老舍写的《草原》,去的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陈巴尔虎旗,位于祖国北部边陲,地处大兴安岭北段西麓,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心地段,是呼伦贝尔盟牧业四旗之一,主要讲了草原又绿又广阔和蒙汉情深的特点。

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

回答(3):

我们老师是这样说的:当时毛主席为加强文化交流,派叶圣陶、老舍等重量级人物去草原。

回答(4):

因为要采访草原人

回答(5):

是去访问陈巴尔虎旗,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