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有以下原则:
1,保持社会功能良好,所谓的社会功能良好,是指对社会能适应自如。
2,保持自我意识良好,意识就是对自己对我的认识,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就是要做到自知和自爱,自知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来了解自己能力的真实水平,对各种行为都要量力而行,自爱就是爱惜自己,保护自己,重视自己,以上就是保持心理健康需要坚持的四大原则。
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时还应注意:真诚的鼓励和赞美,而不是阿谀逢承;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善意的指正;尊重别人人格,不把意见强加于人。
4,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劳动促进个体的发展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通过劳动实践从而保持和现实的紧密联系,通过劳动实现理想,纠正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并在劳动中增进人们的友谊。劳动使人消除不必要的忧虑和摆脱过分的自我注意,使生活内容丰富而充实。劳动的成功与成果,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因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分别是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心理健康三原则是什么心理健康三原则就是指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身体健康,不愿意阳光多运动。
心理状况健康三原则是什么?心态好,心情好思想哈。
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一是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二是要结合性别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不少女生自卑,缺乏自信,严重影响到她们的成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据现代差异心理学的成果,帮助女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培养其自信心、好胜心,以激励其成才。三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个性特点不同,其接受能力和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要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理想效果。四是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做好预防性教育与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但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有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适当地赶在学生的心理疾患产生之前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2、协同性原则。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把它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就教育来说,知识是可以分化的,但就学生而言,他的人格是不能分化的。即使是在学习过程中,他的心理活动也是整体发生的。在注意心理教育的协同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各育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与德、智、体、美各育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从具体课程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寓于各门学科之中;从学校工作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寓于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从学生活动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生的家庭活动、社会活动、学校活动相结合,协调好能够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每一个环境,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培养学生心理全面和谐的发展。知识可以按类别分为语数外等,教育也可以按类别分为德智体等,但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只追求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某一特长,而不追求个性、人格完美的成长,就不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心理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人格完美奠定基础。3、尊重性原则。一是要对学生信任。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价值,相信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师生间建立的良好信任关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或烦恼,这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也有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或建议,更好地调节自己,重塑自我。二是要平等对待学生。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气氛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气氛中,才能有效地进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这一基本原则。在教育中,应避免用命令、训斥的方式对待学生,更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去逼迫学生接受教育和训练,应该给学生以尊重,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人格价值。可以采取平等的互相谈心、互相切磋等方式,充分挖掘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三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既然把学生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在交往中,就要切实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通过教师的感情投入,激发起学生积极改变的动力,主动改造自身的弱点,实现人生的价值。4、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体,一切心理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离开了学生无法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尽管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都希望老师给以指导和帮助,希望老师能解决他们遇到的一切问题,但并不是希望教师“越俎代庖”。从教育的功能来看,最好的方法是帮助学生树立作为主体的信心,让他们能够自由自主地处理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评价水平,帮助学生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外部因素,学生心理的调整,最终依赖于学生的内在因素和自我认识。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依赖于学校各方面的协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确立心理教育的体系。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长期性,那么首先必须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在目标的确定上,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学校素质教育这一整体目标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体现出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既要考虑到学生一般的、基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又要考虑到渗透到各育、各学科教育中的具体的、特殊的心理教育目标。既要体现出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共性与个性,又要体现出心理教育的各方面以及与其他教育、各学科目标相互结合中的整体性、协调性。2、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学校的心理教育是以心理目标为依据的,而心理目标的制定是建立在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特点、心理状态、发展倾向的科学测定和综合分析基础上的。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发展的档案,既为施教提供依据,又为搞好学校心理教育的评估、保证教育效果积累了原始资料。3、传授基本的心理知识。尽管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其心理发展上都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在教育中要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特点。在这方面,应该规定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正式的课程,安排一定的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报告等形式,并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优化环境。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学校、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心理环境,也包括社会风气、校风、班风、家风等因素。因此,必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使各方面的环境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相适应。5、心理咨询与治疗相结合。在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要做好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学校心理咨询的形式一般可采取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主要是针对一些心理正常的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以及轻微的心理偏离情况。在心理咨询中,应融入心理治疗,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原因,指导他们以健康人的姿态,自主地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通过个别咨询指导,能够强化心理教育的效果;通过团体咨询,能够当场解决大多数学生的提问,进行正面引导,能够强化群体心理教育的效果。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