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人类的天性。 梦想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追溯文学的源头,我们不难发现,处在蒙昧状态的原始人已经用梦想来创造精神世界。原始人凭借着丰富的幻想和想象,把电闪雷鸣、风狂雨骤、日月升落、山崩地裂等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虚拟了雷公、火神、风伯、雨师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用以解释威力无比、神秘莫测的大自然。 于是,这些在梦幻的创造中诞生的人格化的神灵丹妙药,就演化为人类创造的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神话。文学的梦也应运而生。神话、传说、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这形形色色的文学梦,无论悲欢离合的梦,还是美妙奇特的梦,抑或大大小小、可望而不可及的梦,都是人类为探讨自身的斯芬克斯之迷,为追求人生的真谛,为实现祟高的理想而编织的一个色彩斑澜、亦幻亦真的梦幻世界。 文学是一个梦,是一个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憧憬和温馨的微笑的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为了寄托精神的梦想,多少人投身于这个文学梦,如饥似渴,沉醉痴迷,竭精殚思,九死不悔。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箭手则是主人的创造力。那箭手何时来拈弓呢?"生命之弓在您脚下横着。俯下身来,拣起我吧!把箭搭在我的弓弦上射吧!" 于是,各路英豪抖擞精神,竞显身手。这些文学的箭手们将他们的幻想凝聚在银矢之上,一支支箭如飘忽的羽翼,朝着真、善、美的目标飞去。飞箭在远方消逝。 然而,建造了一座座文学的丰碑,留下了一串串箭手的英名。"帝王统治人民不过一朝一代而已;艺术家的影响却能绵延至整整几个世纪;他能使事物改观,他决定变革的形式,他左右全世界并起着塑造世界的作用。" 一代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如是说。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是希腊悲剧创造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是希腊的"悲剧之父"。他出身贵族,少年时经历过雅典僭主希庇阿斯的暴政,青年时期看到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建立,亲身参加过反对波斯侵略的马拉松和萨拉米战役。他拥护民主制度,赞美爱国精神。但他又有因果报应思想。 据说他共写过90 个剧本,但流传下来的只有7 部完整的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故事。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它描写普罗米修斯被钉在悬崖上遭天帝宙斯惩罚受苦刑的情景,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作品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肯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反对专制统治的正义性,同时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宙斯的暴虐和专横。 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标志着希腊悲剧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是雅典民主制盛极而衰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他的剧作据说有一百二十余部,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七部。《人俄狄浦斯王》是他的代表作。《人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自己却毫无所知。为了平息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王后伊俄卡斯芯在悲痛中自尽,俄狄浦斯自己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双眼,自我放逐。以倒叙手法,揭开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剧本热烈歌颂了俄狄浦斯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并对当时流行的命运观提出了怀疑。在艺术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结构比较复杂,布局非常巧妙,被文学史家们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欧里庇得斯一生写了 92 部作品,流传下来的有 18 部。他的创作题材较广,风格严峻冷峭,富于思辨色彩,开拓了一些新领域。他对妇女问题非常关心,现存的 18 部剧作中,有12 部是以妇女问题为题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美狄亚》。伊阿宋是传说中的一个令人敬爱的英雄,在美狄亚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回金羊毛,并娶美狄亚为妻。 《美狄亚》一剧着重写伊阿宋回国后为了个人前途另寻新欢的故事。伊阿宋由一个勇敢的英雄变成了卑劣的小人,美狄亚由一个多情的少女发展成为敢于反抗的妇人,原来歌颂英雄的故事,变成了谴责社会罪恶、控诉不平等现象、赞美反抗行为的悲剧。 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强化了悲剧的批判倾向,体现了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思想。他在剧作中主张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悲剧由重在写神转到重在写人,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并且真实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一种内在的感染力。 塞万提斯是震动世界文坛的西班牙作家,《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著名的作品。小说的全名是《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作者模拟骑士传奇的笔法,描写了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的"游侠史"。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位穷乡绅,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妄想恢复早已衰亡了的骑士制度,以单枪匹马、打抱不平的方式去拯救人类。他带上农民桑丘,出门行侠,闹出了一系列笑话。他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军队,把苦役犯当作落难骑士,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结果自己吃足了苦头。直到他临终时,才幡然醒悟,终于对骑士小说表示深恶痛绝。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嘲弄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的愿望无非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使骑士小说立脚不住,注定要一扫而空了。" 《堂吉诃德》出版后,骑士文学果真销声匿迹,西班牙从此再未出版过一部骑士小说。 小说还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反映了解16-17 世纪西班牙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状况,揭露了正在走向没落的西班牙王国存在的种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和天主教会的黑暗腐败,对生活在封建制统治下的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特别是作品中塑的桑丘这一正直、纯朴的农民形象,更体现了能够管理国家的期望和赞颂。 《堂吉诃德》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运用了幽默、夸张的表现手法,把严肃与可笑,庸俗与伟大,悲剧和喜剧交融在一起,赋予了作品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成功地塑造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此后三百多年以来,堂吉诃德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国家,都成了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等一类人物的代名词。
巴黎圣母院》赏析
【作者生平】
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幼年时跟随父亲到过意大利、西班牙,在西班牙开始受小学教育。雨果的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的父亲又宣誓效忠新统治者,雨果跟随母亲回到了巴黎。
由于雨果家庭在复辟王朝统治下的政治利害关系,也由于他母亲的影响,雨果初期的创作有保守的倾向。
查理十世上台后,变本加厉的反动统治反而使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在此背景上,雨果的政治态度开始有了转变。
182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
金融家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改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试图反抗,但遭到失败,政变后的12月11日,他被迫流亡国外。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致哀《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