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是必要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引自《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115页)可见,在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发言很重要。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发言,不仅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显现,个性的表现,创造力的解放,还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交往与互动,师生间真正实现了相互交流和沟通,课程上学生的主动发言是必要的。
二、问题的发现与解读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觉主动的举手发言,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观点,抢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评述他人观点或作业的优缺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露自己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和体验,使课堂形成一种研究探讨、交流合作、发挥个性的自觉主动学习氛围。可是,在课堂上却常有学生不主动发言的情况,使该进行探讨的问题难以解决。据本人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五类,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解读的必要。
第一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不知该说什么”。在不久前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分组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位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既不发言,也不象在认真听,神色特别。我便走过去抚着他的头说:“你也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他似惊醒一般,一会才说:“老师,你要我说什么?”我只好给他解释小组正在讨论的问题,并提醒他上课要专心。课后了解,原来该生在课前不慎丢了一样东西。这类学生不知自己该说什么,显然并非是智力上的问题,而是上课不专心,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是被什么事情吸引分散了注意力;也可能是碰到了不顺心的事,情绪不稳定;要么是身体过于累、过于困或不适,无法集中或提起精神。总之这类学生的思维一定还没有进入到课题的情境,无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自然也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算说了,也是往往文不对题。
第二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怨自己不被老师和同学关注”。在以前,喜欢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我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每次抢答问题,前面的同学总是频频举手,畅所欲言,而后面的同学却很少举手,大多沉默,我只有走下讲台,来到他们身边,甚至要对他们进行鼓励,情况才有改观。可以看出,师生间的位置距离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值得深思。现在看来,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在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不只是通过语言,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每一种语态和音量对学生来说都有极强的暗示作用,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近些的学生由于看得见听得清楚,所以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样,近些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较容易被老师接收到,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相反,远些的学生由于距离远的原因,视觉和听觉效果不如近的学生,师生间的信息传递相对的受到了影响,从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沟通。由于师生间位置距离偏远造成的沟通不畅,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在教师看来,是学生不主动参与,在学生看来,是老师冷落了自己。
第三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无话可说”。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因为没有话要说而不主动发言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对所要探讨的学习问题还缺乏理解和发现,这可能跟学生课前的准备不足或缺乏生活经验有关。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对学生课前准备的要求自然也有所不同,传统课程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前的准备只要预习一下课文,预备好学习用具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学习,提倡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前准备除了要预习课文,预备学习用具外,还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是探究问题的材料依据。可见,课题的提出是不考虑到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在课前能否搜集到一定量的信息资料很重要。只要生活经验丰富,信息资料充足,就算是学困生,在探讨问题时,多少都能说上几句,相反,在缺乏生活经验和信息资料的情况下,学生就只好无话可说了。
第四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怕说错”。如果细心观察,在课堂上也常有一些欲言又止,想举手却又不举的学生,这时候老师如果点名让他(她)说,并进行鼓励一下,问题就解决了。这类学生对自己或自己的观点没有足够的信心,并且自尊心很强,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发言了,说对了自然高兴,说错了会很丢脸,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类学生虽然不主动发言,但是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只是不敢主动表露。这类学生有时候在没有被点名的情况下也会把自己的观点说出,只不过选择的是不被别人注意的方式,声音总爱混杂在集体声中,需要细心的老师去发现。
第五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不敢说”。这类学生是很好的听众,但从来都不敢主动发言,大方地把自己观点讲出来,在被老师提问时,回答的声音通常很小,往往还伴有紧张,低头,脸红,发抖的反应。这类学生有些甚至被老师提问也不回答问题任凭老师如何诱导和鼓励他(她)都是一言不发。这类学生最显著的特征是胆小和怕羞,有其不成熟的心理因素。很显然,这类学生缺少的是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