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
一帖中药煎几此最恰当?
一般中药汤剂每帖最少得煎二此为正确。由於中药材皆含有复杂的有效成份
,这些成份在高温水溶液中,有的很容易释出,如 甘戈 类、多醣类、挥发油等
,通常在头煎时就能溶出;但也有一些成份较难释出,如 甘戈 元、脂肪油、胶
质、脂质等,一般要在二煎时方能溶出。因此为了提高疗效,每帖中药最少应分
两次煎煮后,再将药液混匀分服。但是病急者不在此列。
有人因中药每帖都药煎两次而嫌麻烦,企图用一次久煎的方法来替代,这是
很不科学的。中药汤剂煎煮大致可分为? 润、渗透、溶解、扩散、置换等过程,
药材组织内的有效成份是逐渐向汤液裏「弥散」,因此药液才会越煎越浓,直到
饮片本身与药液中有效成份浓度平衡了,就会停止渗出、溶解。这时必须滤出药
汁,重新加水,造成新的不平衡状态,才有利於中药材内有效成份继续释放溶解
。
所以说,用一次延长的煎煮方式是替代不了分二次的煎煮法。而据临床实验
考证,一般方剂即使分二次煎煮,也只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成份被煎出,还余有
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左右残留在药渣当中。
许多高贵的滋补药材,如鹿角、鳖甲、龟板、黄耆、石斛、当归等,厚实坚
硬,滋腻难化,又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考滤煎三次,尽两将药物中的有效成
份煎出,才不致浪费。
煎药容器以砂锅为佳,其次陶瓷、搪瓷、彩色锅或不锈钢锅均可;忌用铁器或铝锅。
煎药一般用纯净冷水,不宜用热水。
煎药一般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后,改用微火(文火);且不宜频频打开锅盖。
中药的煎煮时间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所主治病证的[俱]体情况而定。一般
来说,解表药、攻下药、芳香药等煎煮时间宜短;补益药、矿石药、贝壳类及有
毒之药品等,煎煮时间宜长。
特殊类的药品的 煎法
⒈先煎。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1)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2)有毒的药物:如乌头、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3)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藏青果、火麻仁只有先煎、久煎才有效。
⒉后下。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1)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豆蔻、砂仁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药即可。
(2)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番泻叶等应后下。
⒊包煎。
(1)花粉类药物,如蒲黄;细小种籽类药物,如葶苈子、菟丝子;药物细粉,如六一散、黛蛤散等均应包煎。这些药物容易浮于水面,故须用纱布包好与其它药物入砂锅中同煎。
(2)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秫米、浮小麦、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3)对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⒋烊化冲入。对于一些胶类或糖类,粘性大,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⒌煎汤代水。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⒍溶化。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⒎另煎后兑入。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⒏生汁兑入。如鲜生地汁、梨汁、姜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⒐合药冲服。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
(一)一般治疗药
凡治疗各种疾病、煎煮时间无特殊要求的药剂,头煎从沸腾后再煎煮三十分
钟,二煎沸后再煎二十分钟。
(二)发汗解表药
治疗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等药剂的煎药时间宜短。头煎再煎煮八至十分钟,
二煎沸后再煮五分钟。
(三)滋补调理药
凡治人体虚损疾病,用以补益气血阴阳不足的的药剂,煎煮时间长些。头煎
从沸腾后再煎六十分钟,二煎沸后再煎三十分钟。
中药的复发
一、一般一日一剂,分早、晚或三餐各服一次;其他则视病情需要,再依处方另行增减。
二、一般药物宜在饭后一小时温服;滋补药物宜在饭前服用;对胃肠刺激药物宜在饭后服用;泻下、驱虫药物宜在空腹服用;安神药物宜在睡前服用;特殊情况宜遵医嘱服用。
三、一般於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四、一般尚未用到之药物应包妥置於冰箱冷藏,以免发霉或变质。
煎药最好是用沙锅,但是沙锅不大经济,因为容易破裂,所以也可以使用搪瓷的锅子。煎药前要浸泡是因为中药一般为干的药材,吸水后更容易将有效成分煎出。时间可自定的,一般的药材并没有限制多少时间,但是要注意后下或者另服的药不要一起浸泡。
而煎药时的水量并不是单纯的三碗水煎成一碗水,因为药的分量以及组成都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是把药放到锅子里后水加到没过药2到3公分。
煎药的时间基本是水开后20分钟,分2次服用的话就将一贴药煎2次,然后将2道药汁合并后分2次服用,这样就不会造成第一次药浓后一次淡了。
基本就是这样了。。。还有就是特殊处理的药材都是另包的拉。。。先煎的就是在别的药之前先烧一段时间(有的2个小时,如水牛角;一般的则是半个小时)。后下的嘛。。。就是快要煎好前的2,3分钟放下去然后就OK。。。。
累累。。。。OVER。。
一般病况下,煎药时放的水要超过药草两厘米高,浸泡十五分钟左右,必须用砂锅或瓷锅,煎药时间和火候要看具体药物,尊医嘱就行。
“三碗水煎成一碗水”需进行两次,最后两碗汤药合为一付口服。能够保证药物成分最大限度的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