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在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可谓遐迩闻名,但当初立碑时为何“一字不铭”,成为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经合作研究,对此又提出一种新见解--武则天“无字碑”本有碑文。历代石碑中的巨制,因“一字不铭”引发后人无数猜测。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与女皇武则天(公元624-705年)的合葬陵墓,它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惟一的夫妇两帝合葬墓,代表着唐和周两个王朝,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高大雄浑的“无字碑”矗立于陵园内城南面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圣记碑”比肩而立。“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12米、宽1.19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碑座长3.35米、宽2.65米、高1.10米,阳面是一幅2.14?0.66米的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后人对此猜测甚多,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铭;二是说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因而一字不铭;三是说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16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铭”。立碑时已拟好碑文且细致刻出“字格”。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与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分析研究史料后认为,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而且武则天还为“述圣记碑”撰写了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为高宗歌功颂德(碑文为中宗李显书楷书),那么,这另一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即位后,曾大兴土木,借机炫耀自己:公元695年,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又耗资百亿铸造“天枢”,上刻其功德和颂周贬唐之词及由她亲笔书写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那么,晚年的武则天怎么会不想借这块碑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况且,武则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够时间为自己这块碑筹划碑文一事。
他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刻格子。这些格子一气刻成,整面贯通,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有些线刻格子虽经13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比较清晰。这些格子绝对不是后来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拟好碑文后才在碑上刻格子。根据碑阳面格子的总数算,该碑文约有3000余字。
另外,从文物考古学的叠压关系上看:“无字碑”上现有的题刻共有42段文字(碑阳31段、碑阴11段),起于宋朝,终于明朝。最早的一段文字刊刻在碑的阴面,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所刻;最晚的一段为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所刻。它们大都是当时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亲自题刻的。这些碑刻前后历时530年,大都是写实之作,分记事、抒怀和记游三大类。田亚岐等研究发现,这些题刻对细线格子都存在叠压关系,即:格子在前,题刻在后。从部分题词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个格子刻几个字,有的是几个格子刻一个字。这些又说明碑上的格子原来就有。
“无字碑”的阳面正中偏上,有一段题刻最具特色,最为珍贵。它是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大金朝第二代皇帝完颜晟的亲弟弟完颜宗辅(金文叫“阿卢补”)用契丹文字题刻的,旁边还有汉文翻译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刻周围由6.2厘米宽的线刻缠枝蔓草莲花纹和有飞狮穿行其间的图案构成边框,通高142厘米、宽96厘米。只有这段文字是将原来碑上刻的格子磨掉后刻的。
武则天滥施暴行,中宗李显怀恨在心,只得“无言”相对已撰写碑文,且格子已刻成,那么当时为何不刻一字呢?田亚岐和高发两人研究后认为,这不应从武则天本人身上找原因,而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从她的继任者身上找原因。
武则天虽在位16年,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和黯淡。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目韦、桓彦范等率左右御林军500余人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由长生殿住进了上阳宫。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5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淫威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对母亲滥施酷刑、滥杀无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谥号“孝敬皇帝”);废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谥号“章怀太子”)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20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人来看他,他都吓得胆战心惊。他的长子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谥号“永泰公主”)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
田亚岐等研究推断,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碑文(作者尚不知是谁),极有可能同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及其它珍贵史册图册,一起被埋藏在乾陵的地宫里。
这是《江天暮雪 - 魔法师 五级 8-9 17:20 》对此题的答案,我看不错。您看行吗?
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生前唯我独尊,治国安邦,死后在她的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留下,耐人寻味。
墓碑,可谓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宝库。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它、利用它,自不待言;在文学、书法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唐代女皇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
乾陵是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之墓,座落于西安西北八十公理的乾县梁山上。墓道沿梁山逐级下降,两旁排列着有真人大小的石雕像,在朱雀门的地势宽广处,并排矗立着两块高六米左右的墓碑。西面为“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用以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是整石雕成的,碑额九条蟠龙盘绕,碑两侧各有升楷图一幅,碑座正面是一幅狮马图,马屈蹄俯首,雄狮威严挺立。雕刻之精细,为历代墓碑之罕见。
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还有少数人认为,武则天觉得死后与唐高宗合葬,称呼自己是皇帝还是皇后,都难落笔,因为不管这种想法是出于其骄傲抑或谦虚,武则天曾君临天下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权衡之后,还是以无字碑更为恰当。总之,武则天立此“无字碑”,可给后人出了一道难题,至今人们还是猜不出这位女皇的真正用心。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上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这种早已废绝的少数民族文字,被日本学者山路广明视为“二十世纪之谜”。金代人在无字碑上刻的《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中,除了汉字,另一种便是这种文字。明代金石学家赵蛹在《石墨镌华》上说:“(《郎君行记》)碑字不能辨,盖女真字……字刻乾陵无字碑上。”这种说法一直广为流传。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附近发现了辽代兴宗、道宗帝后的契丹文字哀册(即墓志),才知道《9B君行记》原来和这些墓志的字同属金代以前的契丹文字。据说,契丹文字是在公元920年创制的,虽然契丹民族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可在元代认识契丹文字的人已很少了,到了明代,契丹字已成了“死文字”,无人能识。
无字碑上的《9D君行记》是两种文字同时刻写的罕见的文物,被认为是研究契丹文学的无价之宝。这可是武则天当年立无字碑所想象不到的:过了500年左右的时间,会有少数民族的文字刻在她的碑上,而正是她的无字碑保存了这已废绝了的文字。
无字碑歌
(2006-06-22 15:33:19)
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可以站得像她一样高,从来没有一颗心可以像她的一样骄傲,从来没有一位帝王会像她一样立下一块无字碑,功过自由后人评定……
那无字碑上真的是一片空白吗?不,我分明看到了碑上镌刻出了一名女子的睿智与豁达。
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枝独秀,以瘦弱的双肩扛起了整片江山。将无数须眉驰骋沙场得来的大地轻易地俘虏了过来,轻松地续上了一笔。这一笔惊天动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她深知自己正遭受万人唾骂,“狐媚偏能惑主”,男人的骂声中还夹杂着女人的骂。她也深知自己双手沾满了鲜血,“一将功成万骨枯”。于是,她又做出一件震撼人心的事——为自己立下一块无字碑,不着一字,孰是孰非皆凭后人断定。
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为自己留下了一点空白,由别人书写。功大过大皆由后世千秋评,这种大智慧有几个男儿能及?
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在那片白上描绘出了一个女子的广阔胸襟与明智。她知道自己得到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她也失去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乘载她的悲哀。一切尽在不言中,留一点空白,让后世子孙揣摩她内心的骄傲与哀伤。
她的美丽已随大唐而逝,如今只留下荒冢草青青,还有那挂在草尖尚未风干的泪珠,是她午夜梦回时落下的。
不能书写功德,不能书写悲哀,那就什么也不写。是悲是喜,都由她留下的那一点空白说。
也许,不说就是说得最多,空白就是描绘最多的图景在上面。“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千古罪人还是流芳百世的名主。她留下的那一点白是给后人,也是给自己一个喘息的余地。她活得太累,勾心半角的深宫内院,阿谀奉承的下层,尔虞我诈的政治大漩涡……太多太多的东西都由她一个承担,“高处不胜寒”啊!
融融月,淡淡风,一如那花香,风吹万里也有散去的一天。再华美的词藻写出的功德也有磨灭殆尽的一天。她那一点留白,不仅是歌功颂德,也是为自己做过的错事的反省吧!那是历经千秋万载也消不尽的……
点评:
“留一点空白”,这个话题令不少考生联想到武则天的无字碑,或侧重想象、描写武则天一次次对大臣们撰写的碑记甩袖而去;或着重论述千年来人们对无字碑的解读;上文是这类考场作文中的佼佼者。
《无字碑歌》,作者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事件条分缕析,在800字的文章里讲明白、说透彻。这取决于作者思想、认识、思维的清晰,得益于作者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字碑的空白,给后人无限的遐想,武则天的人生风雨、功过是非,在无字碑的空白上一幕幕上演着;“不着一字,孰是孰非皆凭后人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