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时间越长,成绩却越差,是怎么回事?

2024-12-04 18:45: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朋友跟我抱怨,她家孩子这次期中考试成绩又不理想,朋友说孩子,每天回来都坐在书桌前学习,一直学到睡觉·····满以为孩子这么努力、刻苦,成绩应该可以提高,可这次又让朋友失望了。

这曾经也是我上学时的一个困惑,我也是一直认为只要在学习上努力、多付出,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于是,每天5:30起床背英语单词,晚上学到0点才睡觉,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和物理作业外,还专门买了几本数学和物理练习册做,每天抽休息时间不停地做题,就这样努力着,可事与愿违,成绩不但提高,反而有点退步。


用了大量的的时间来不停地学习,甚至把休息、睡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这些不都是很努力的行为吗?可是为什么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呢?

分子生物学家约翰·麦迪那在《大脑的规则》一书中,从脑科学的角度揭示了:很多父母所信奉的“努力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孩子毫无益处,反而会毒害孩子的大脑,让他的成绩变得更差。

一、不间断地学习,会造成边际效用递减。

我家的小侄子每次做作业,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写作业最多30分钟,然后开始蹦跳、唱歌,过了一会儿,再回去继续做作业......

对于他的这个习惯,我笑他“屁股长刺了吗?就不能好好地把做作业做完了再玩吗?”一直让我不解的是是,这个做一会儿休息一会儿的小侄子,成绩却很好。

而邻居跟他同年级的小然,特别听话。吃完饭后就坐在那里写作业,能一口气把作业做完。每次我跟小然的妈妈夸奖他,他妈妈就摇摇头说,孩子学习是刻苦,也听话,就是做得作业的质量不高,错得多,成绩也不算好。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保罗·凯利(Paul Kelley)曾经和英国萨里商学院共同进行过一项试验。

把600名商学院学生被分为三组。三组学生学习相同的材料,但学习方式不同:

第一组:参加传统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第二组:自学;

第三组:间歇式学习法。指相对于前两组,这组学生在长达一小时的学习中,会有几次“紧张学习”,在这几次‘紧张学习”之间,可以有大约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并且可以做跟学习无关的事,比如:听听音乐、画一会画。

一周后,三组学生们接受了测试。测试分为三部分:知识获取,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是否可以将知识扩展应用到未涉及过的领域。


让人吃惊的是:使用“间歇式学习法”的学生在“知识获取”测试中,比传统学习法的学生多记住了20%的知识,比自学的学生多记住了23%的知识!

“知识应用能力”测试里,用间歇学习法的学生,应用能力比传统学习者高13%,比自学者高19%;“扩展”测试中,间歇式学习者比传统学习者高10%,比自学者高15%

换句话说,在一个小时的学习里“经常休息”的学生,相比连续学习一小时的学生,记住的东西反而增加了五分之一!

并且,研究人员发现,对于连续学习一小时不间断的学习者而言,他们所能记住的知识内容,有78%是在学习的前半个小时之内获得的。

在此之后,他们的大脑就失去了最初的活力——他们在后半个小时记住的内容只有22%。在一个小时的课程中,上半部分的效果是下半部分的将近4倍。


也就是说,一个小时不间断的学习,对学生是来说,达到的效果却是边际效应递减。边际递减效应是你从增加的产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值是递减的。这样说可能有些难懂,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当你很饿的时候,吃的第一口馒头让你很满足,这口馒头给你带来的效用很高,第二口就没第一口那么满足,边际效用就少一点,第三口、第四口,这种满足感逐步递减,这就叫「边际效用递减」。

这就是为什么学习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差。越到后面的学习,能真正记住和吸收的知识越来越少。所以,如果学习时间过长,反而不利于学习。

想想现在的很多孩子,放学回家后,就要投入到连续四五个小时的紧张学习,如果当中还没有足够的休息,那学习的效果能有多少呢?


二、坐在那儿一直学习,丢掉了“健脑丸”。

好友的孩子是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在一所市重要中学上高中,在孩子去年上高三时,朋友没少向我抱怨她的孩子。高三是特别紧张的一年,学生都抓紧分分秒秒地学习,有的学生吃个午饭都跑着去,吃完饭就进教室学习,恨不能一分钟时间掰成两分用。可朋友的孩子倒好,只要一有时间,就溜到篮球场打球,有时候快上课了,老师还让同学到篮球场找他。

朋友说,快高考了,别的学生都在教室里拼命学习,就他孩子一个人没有一点紧张样子,还有闲心去打篮球,你说他这个样子,将来考不上大学可怎么办?

谁知,朋友担心考不上大学的孩子,竟然考了班上第一名,被一所名校录取了。


当我向朋友祝贺时,问他,孩子是不是最后没有再打篮球了,知道努力学习了。朋友回答说,她让孩子不要打球了,孩子没听,篮球照打,成绩还没耽误,不知道什么原因?

在约翰·瑞迪,埃里克·哈格曼写的《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指出运动可以健脑,是人的最佳“健脑丸”。

作者约翰.瑞迪是国际公认的神经精神医学领域专家,大脑与运动关系领域世界一流专家,他在书中阐述了运动让我们更健康的原因:运动释放了压力,减轻了肌肉张力,增加了内啡肽,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

研究已经证实,肌肉运动产生的蛋白质经血液运送到大脑,这些蛋白质在我们最伟大的思考机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所以说运动是最佳的健脑丸。


并且,运动能够对抗负面情绪,比如压力,而增强抗压能力则能显著地提升记忆力——动,乃人之天性。而现代生活的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捷,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让我们习惯了久坐不动。尤其学习的压力,让孩子整天坐在教室里、课桌前,一直学习,减少了运动的机会。其实,长时间地学习,不运动,不仅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让孩子失去了真正对大脑有用的运动这个“健脑丸”。


三、缺乏睡眠的学习,让学霸变成学渣、

缺乏足够的睡眠是现在学生面临着的一个大问题。

有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写作业就要写到10点到11点;中学生学习到夜里11、12点是常态。有很多孩子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能好好睡个觉,因为要早起上各种课外班。有的孩子中午困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喝点咖啡继续努力学习。

缺乏睡眠对学习效率的杀伤力究竟有多强呢?

《大脑的规则》里提到了不少研究:假如,有两组孩子,他们年龄相仿,唯一的不同是:

第一组孩子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所有科目的成绩,在同龄人中都能排在前10%,就是所谓的学霸;

第二组孩子没有经过选择,他们就像我们见过的任何一个普通班级,其中既有成绩好的学霸,也有成绩差的学渣。


接下来,不让第一组里的学霸们好好睡觉。把他们在上学日的睡眠时间,都压缩到不到7个小时,只有在周末,他们才能勉强多睡40分钟。

第二组的普通孩子们幸运得多,该吃吃该玩玩,而且全都能获得充足的睡眠。

研究显示,睡眠不足7小时之后,第一组小学霸无一例外,各种表现很快开始急剧下降。

几周过去以后,再拿他们的成绩和睡眠充足的第二组相比,结果发现,由于连续缺少睡眠,尽管他们拥有很好的智商和更强的自律能力,但他们的成绩已经和“睡眠充足组”中成绩最差的9%一个样了。

因此,缺少睡眠会让孩子从学霸变学渣,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


一般我们以为努力了,学习成绩就应该好。我们对“努力”的定义停留在了个人时间、体力、精力的消耗量上,以为花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得到成正比的结果。

事实上,孩子的的思考和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真正的价值点!因为它决定了孩子能否高效率地做出有意义的结果。

就像雷军所说: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你要大胆的想,认真的干,在探索的路上不断投入,只有不断的突破,努力才有不断的收获。

克里斯·贝利在《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一书中,提出高效能的学习离不开时间、能量(精力)、注意力的管理。这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时间,就会拖延;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注意力,就会分心走神;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能量,就会疲惫不堪、筋疲力尽。这三个要素中有一项如果达不到,都影响孩子的高效能的学习。

因此,高效能学习=时间管理×能量(精力)×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