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聪明通透的人在社会上有很多时候确实会伤害到自己。其一,无意中树敌。所谓皎皎者易污,尧尧者易折,就是这个道理。你的聪明通透不仅会损害到那些混水摸鱼,投机取巧的窃取利益者,还会折射显示出相关责任人的智慧和能力的不足。所以,自然会招致周围一片对立面,进而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遭群起而攻之。其二,难得同盟伴友。太过聪明通透,对任何事都入木三分,清澈透明,易炮根问底,求实较真,自然会影响到周围人的利益,包括你曾经的至友,他们自然会疏远于你。俗话说,水致清无鱼,人至清无友,就是这个道理。其三,惹怒上司,久必除之而后快。你的聪明通透,虽然对所做的事情有益,但同时对你的上司会产生潜在的威胁,上司权衡利弊,最终以除之为必选。历史上的实例很多,三国时期的杨修被曹操所杀,就是最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总之,太过聪明通透,未必会使你受益,反而会受到伤害。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通透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他可以帮你解决生活中很多困难问题。应用在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和善待人上那是一等的优秀。哪为什么又不好呢?
原因在于你的内心所发的愿力。当你内心发的是助人利他的心愿,付出无所求时,聪明才智,通透明理更有助于你达成心愿,而且你在做任何一件困难的事情时,你都是很欢喜的,在心愿达成时你是会非常快乐的。在整个做事的过程中,你的心都是欢喜的,这就是在利他中自利,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满满的快乐。
但当我们心中有所求的时候,你的聪明和通透会看到这件事情背后自自的利益得失。在你追求自己最高利益的时候,你的行为就变成了一种算计。算计就是一种负能量,当你带着这种负能量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非常辛苦的。即使最后你得到了你想要的利益,你所获的短暂快乐与你的付出是不成正比的,心灵是沉重的。
聪明通透好与不好,都取决于你的发心,取决于你的愿力。“心存好意,发好愿,身行好事,说好话。”时时感恩,事事感恩。社会就会和谐幸福。
第一,旁人的劝说,或者嘲讽。
琢磨一下他说此话的言外之意,甚至有的时候,他自己紧接着就会往下讲,是,你比我们都强,你那么聪明,世事乱纷纷,你都看得明白想得清楚,但是那又怎样?你又能如何?你还不是和我们一样躺倒挨锤?还是你能跳出泥潭,去往彼岸?人生哪,难得糊涂才是真智慧,不要自寻烦恼,人生何其短暂,快乐一点不好么?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庸人的同化。其实你快不快乐,他根本不关心。他最为痛恨的是,别人戳破了生活的真相,让他无法再自欺欺人,得过且过。就算双眼再度蒙上红布,假装和以前一样,但是他却感受不到“幸福”了。
庸人是容不得身边有清醒者的。所以你懂的事情越多,懂的人越多,你身边的人越少,懂你的人越少。
第二,听天由命者的自嘲。
有的人自诩阅历够多,大半生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参透了世间事,他们失去了曾经的雄心壮志,从此不挣扎了,认命了。
他自己认命倒不要紧,问题是当他看到身边还有后生仔在死劲扑腾的时候,他会把“一个人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之类的“人生箴言”赠与他人,言辞之间颇有一种“你将来也会变得和我一样”的况味。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败犬的哀嚎。因为自己的失败,自己的痛苦,竟然幻想如果没有那么清醒,从一开始就做一个糊涂鬼,是不是就会快乐一点。猪圈的快乐也是快乐嘛。
那你说世事通明到底好不好?
还用问么!
提出这样的问题,其症结在于你看透了之后该怎么办,尤其在面对残酷的现实而自己又无力改变的时候。
其实,我们发现,我们无力的根源往往是价值观的归一。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你非要随波逐流,削足适履,追求大众化的庸俗目标,以大众眼里的成功标志来衡量自己,又怎能不痛苦!
在最后,我想联系“而立”和“不惑”来谈谈我的观点。
孔子所指的“而立”,是指所学经术已有成,“立”是指建构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学有根柢,非外力可撼动。这是他的本意,而不是现在普遍认为的“三十岁有车有房有事业”叫而立……就算物质上过关了,精神可能直面风暴?
那么“三十而立”了,为什么“四十不惑”呢?不是“不惑”应先于“而立”么?我们研究学问不都是这样的么?
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论语后案》)
说到这里,明白了么,聪明通透哪里不好了,这是先决条件好不好。
只有你世事洞明了,才能慢慢学会通权达变,才能明白你要的选择是什么,什么才是最适合你的,这才叫“不惑”。
1.老话说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告诫我们,做人不可太愚笨,但也别太聪明,太聪明了,就容易招致别人的厌烦
2.聪明过头了,就让人不再信任,不再愿意跟你一起共事。适当的傻一点,还是有必要的,大智若愚宠辱不惊。
3.中国有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腊的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将此视为最高智慧的象征。由此可见,认识你自己,具有自知之明,是何等重要!
然而总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他们自认为玩弄了别人,其实他也在被别人玩弄。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永远也不要过高地评价自己。
4.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开始自以为是,耍弄别人,认为这就是心计,就是谋略。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聪明过头的人,才是真正愚蠢的。
太过聪明通透的人,生活里很难有快乐。
因为人越通透,越想清楚要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
注意,是清楚而非追求,先是清楚,再决定是否追求。
然而这世界本没有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人赋予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起来大智大慧的人,寻找到最后,一切为空。
吃山珍海味有什么用?
营养物质没有显著提高,消化后都是那些杂质,粗茶淡饭我能吃饱。
玩电脑游戏有什么用?
赢了输了又能如何,这东西也不能陪你一辈子,早晚有一天就会脱离它。
去大城市有什么用?
生活成本那么高,买不起房子要背负那么大压力,我随便栖居活的就很好。
结婚有什么用?
无外乎最后生了个孩子让他度过我这同样无意义的一生。
……
通透的人,会把一切面对的事情背后的意义,都想得很清楚,进而省去了很多他们认为无意义的、不明智的行为。
不过人想得太明白,真的不是好事。
我们为什么怀念童年?
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对着一个平淡无奇的玩偶鼓弄一天,我们才能不顾作业压力地陶醉在卡通动画里,我们才能觉得和好朋友在一起玩就是最大的快乐。
后来,我们明白了人总要长大,开始接触到生活的心酸,开始意识到人不能像以前一样无忧无虑,于是我们再也无法从玩偶中得到乐趣。
有人管这个叫成长,我则管这个叫作……永远告别一种心理状态。
普通的我们,享受的是美食、亲友团聚、每一点学习工作上的进步和成就、和喜欢的人发展关系……
这些就是普通人的意义组成。
在太过聪明通透的人看来,这些,大都没有意义,故尽皆不追求。
他们看我们,正如我们看小孩子——我们往往不会去追求小孩子追求的那些玩具。
然而什么是人生?
我第一次深刻思考这个命题时,是被初中读的一本叫《仙逆》的网文某段话所惊艳:
“这雨,出生于天,死于大地,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
说白了,人生到底还是过程量。
彻底想明白这个,不会让你开心,因为这会动摇你之前认可的某些意义——比如竭力要达到的目标。
评论区很多人跟我讲,真正通透的人,是很潇洒的,不会去想事情的意义。
非也,那是他们想明白了,很多事情的意义是无,也就是我开头所讲的空。
什么是空?
四大皆空,无悲无喜,悲喜自渡。
讲到这里,可能说了不少废话,有点云里雾里的,但我的思考和解释就这么多了,再多的话,可能我也就成了太过聪明通透的人。
可能,顺着这条路想下去,前面会出现一道门,你推开后,就会完成一种成长。
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可以试着推开,但我不会,起码现在不会。
因为我不太想告别现在的自己这种状态。
当然,可能那扇门之后,还会有新的门,我只是依循前人,推测最终可能会是到了无悲无喜的“空”的境界。
没有人规定,成熟就一定比幼稚好,我们鄙夷别人幼稚时,往往是站在默认自己成熟的视角上,却不知幼稚的人又是如何评价我们?
所以,我觉得快乐这件事,不分高低贵贱。
小孩子的快乐可能幼稚,可也叫快乐。
买房子的快乐可能成熟,可实难拥有。
既然这样,我宁愿当个每天都很快乐的小孩子。
你看到我在海边玩泥巴,略带鄙夷地撇了撇嘴。
殊不知,我在心里,修筑着一座摩天大厦。
幸不幸福,不取决于聪明,而是通透真相后,是否心甘情愿难得糊涂。
生活中看似聪明而理性的人,只不过他们往往更能够克制自己,而且这类人在亲密关系里,使人感到恐惧的是,并不是对方的理性,而是内心深层不想付出的惰性,和斤斤计较的得失心。 只有智识上的聪明,在某种程度,的确是可以轻易解读出别人语言包裹下面的深层诉求,可以戴上多重人格面具来与人交道,可以透过人性弱点,来获得所图利益的最大化。 可这若少了份心灵的赤诚,那便在交付真心时,百般踱步,不肯踏前,总要衡量再三。因为如果想和别人制造羁绊,就要冒着流泪的风险,对于聪明人而言,这当真是场风险性投资。 到头来,笑他人愚痴短浅,又叹自己曲高和寡,殊不知到头来还是在为一个“利己”字上打转,灵魂的困顿一点不比他人少。
可这样的人是赢家吗?也许看似是现实利益的胜者,关系里最为决绝的霸主,只余凛冽和不屑的面容,但是隐藏起来的是什么,温情的丧失和爱意的匮乏。 而一段关系能否持续,不在于三观多合,也不在乎婉转床榻,而是两人之间势必要有一个是“傻子”,万事求成,都脱离不了一个痴字,何况情感如此短暂之物。
而能做到这样的,粗略而算,也只有两类人。第一便是“傻子”,就像郭靖,生性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讲招数,不论输赢,万事万物只求一个诚心。 第二种人,便是通透极致后的难得糊涂,体会过人性矛盾,世事无常,谎言背叛,温情里也暗藏算计,决绝里也包裹不舍,阴暗洗礼后的慈悲,这种温柔最珍贵。 江潮褪色,钟摆倒悬,人来又人往,从来没有一刻会是真正的永恒,可生活的迷人之处,有时不在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