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技术发展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不能解决盲区这个问题?

2025-03-30 19:13:4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汽车诞生至今已有132年,如果算上马车时代,那就更久远了。如果以民用汽车碰撞安全为参考,车身技术还远没到超强的地步。

这里提到马车,主要是因为盲区问题主要和车身设计相关(准确说主要和A柱相关),而马车的箱型设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汽车设计。

最直接的,比如车身材料,要知道超高强度钢(如硼钢)、碳纤维等先进材料是在近20年才在民用级汽车发挥作用。在此之前,这些材料只在跑车或是赛车才会使用。

我们知道材料技术是一门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物力,甚至有可能投入了大把钱,最后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虽然国家每年对材料领域的科研投资很多,但真能到实用阶段的产品却很少。

可以说材料技术的进展缓慢,影响了车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比如空间框架结构就被认为是一种更先进的车身结构,但实现这一技术的前提是材料水平和制造工艺水平足够。也因此,奥迪并没有大量采用这种车身结构。

早期的A柱只是为了支撑前风挡,所以能做得很细,也基本不会存在盲区这个问题。比如90年代的车型,车柱往往纤细,视野通透、开扬。而在更久远的50、60年代,A柱更夸张,因为它们仅仅只有一根手指粗细。

由于早期对A柱安全性的不重视,美国出现了大量汽车侧翻事故且损失惨重。于是,美国IIHS于2008年开始了车顶承压测试,纤细的A柱根本不堪一击。

因为材料强度不够,厂家们为了获得更高的评分,增加碰撞安全系数,只有纷纷将A柱变粗,所以A柱就逐渐成为当今的样子。

虽然在改变之初颇有异议,但看到安全性确实提升了,这种声音也就少了很多。而且由于盲区尚可通过一些科技配置/特殊设计缓解,比如安装在车外的各种摄像头或双A柱设计(比如别克GL6),我们也没有太多理由要求厂家们改回以往的细A柱设计。

2.成本、美观、比例

按理说,盲区问题可以通过科技配置或特殊设计缓解,但整体效果却差强人意。这主要和成本、美观和比例这三者有关。

增加科技配置必然会增加成本,但这一条就让一大批A级车望而却步。

那双A柱设计呢?

虽然双A柱设计确实能缓解盲区问题,但带来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双A柱设计往往需要车窗角度更陡,A柱占地面积更大,这需要挤压车头的空间,就现今审美看,这种设计还不算主流。因此我们会发现,这类设计主要集中在MPV上。(另外,双A柱设计会增加小三角窗,这块玻璃在后期更换上价格很贵)

当然,盲区问题也不是A柱一人的“锅”,现代汽车流行外后视镜安装在车窗前端,紧贴A柱,这也是增大盲点的原因之一。至于为什么不安装在车门上,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会增大风阻。

以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说这是个问题,可能也是中国特有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作为一名普通人,非常不理解的就是,国内对技术的发展依赖,已经到了没有边界的地步。

就如汽车盲区这个问题,为什么汽车发源地的国外,并没有因此而有那么多事故?因为在国外司机是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对驾驶证的考取,近乎苛刻,而国内呢?花钱就可以,能不出事故?

只要稍稍有点责任心,汽车盲区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那种连人的最基本能判断能做到的事,都不相信,非要用什么技术去解决,是一种悲哀!

回答(2):

汽车诞生至今已有132年,如果算上马车时代,那就更久远了。如果以民用汽车碰撞安全为参考,车身技术还远没到超强的地步。
这里提到马车,主要是因为盲区问题主要和车身设计相关(准确说主要和A柱相关),而马车的箱型设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汽车设计。

回答(3):

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每次一出事故,就是盲区盲区,我很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