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演化简史 (一)太古代(距今约25亿年之前) 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历时最长的一个代,即原始地壳以及原始大气圈、水圈、沉积圈和生物的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 (二)元古代(距今25亿—6亿年前) 在元古代,大陆性地壳逐渐由小变大,从薄增厚,火山活动相对减少,岩性也从偏基性向偏酸性转化。下元古界有巨厚的碎屑堆积,大有利于强烈的花岗岩化活动及导致大型侵入体的形成。由于大气中CO2浓度降低和水中Ca、Mg离子增多,开始出现有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它将直接影响到岩浆过程的演化,导致碱性派生岩的出现。随着大气中游离氧的增加,氧化环境也开始出现了。因而后期有了鲕状赤铁矿和硫酸盐等矿物以及第一批红层建造的产生。生物的出现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所以在元古界无大量的生物化学沉积。元古代末还发现有冰碛岩,这是全球性第一次大冰期的产物。 (三)古生代(距今6亿—2.3亿年前) 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据研究,6亿—7年亿年之前,大陆经历过多次分合,在元古代末期(晚前寒武纪),各分散陆块曾联合组成泛大陆。寒武纪时泛大陆发生分裂,在南部成为冈瓦纳大陆,北部分为北美、欧洲和亚洲三个大陆,彼此间被前海西海、前加里东海、前乌拉尔海和前特提斯海(前古地中海)所分隔。奥陶纪末开始发生加里东造山运动。至泥盆纪时,前加里东地槽已褶皱成山,古欧洲与北美合成一块大陆。晚石炭纪时经海西运动后,前海西地槽消失了,使欧美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合并。至晚二叠纪,前乌拉尔海也消失了,亚欧大陆形成,全球又成为一个新的泛大陆。 (四)中生代(距今2.3亿—7千万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现有许多资料证明,泛大陆的重新分裂发生于中生代,即始于晚三叠纪,主要分裂在侏罗纪和白垩纪,且一直延续到新生代。这泛大陆原来向南北极延伸,赤道部分较窄,存在特提斯海(古地中海)。三叠-侏罗纪时,北美洲与非洲分裂,北大西洋开始扩张,泛大陆被分为北部的劳亚(劳伦斯和亚细亚)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侏罗-白垩纪,南美洲与非洲分裂,南大西洋开始扩张。非洲和印度在侏罗纪时也与南极洲和澳洲(二者仍在一起)脱离,开始形成印度洋。白垩纪时,北大西洋向北展宽,南大西洋已有一定规模,印度向东北漂移,印度洋也随之扩大,而古地中海则趋于缩小。 (五)新生代(7千万年前—现在) 新生代包括老第三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是距今最近的一个代。继中生代之后,海底继续扩张,澳洲与南极洲分离 东非发生张裂,印度与亚欧大陆碰撞。在第三纪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欧洲称为新阿尔卑斯运动,亚洲称喜马拉雅运动。在古地中海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和环太平洋带形成一系列巨大的褶皱山体。在古老的地台区也发生拱曲、断层等差异性升降运动,在断陷盆地中广泛发育了红层。这次造山运动和伴随的海退作用,使从中生代继承下来的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地球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人类经过复杂的发展过程之后,又逐渐成为干扰、控制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