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探索的阶段看,
1)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主要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a.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指导思想;
b.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时期,主要内容是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其指导思想;
c.新文化运动时期,由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发展到十月革命,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斗争矛头直指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后期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
2)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1992年党的“十五大”,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路线和政策。
2.从学习的国家看,
严复主张“走英国人的路”,康梁主张“走日本人的路”,孙中山主张“走美国人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主张“走俄国人的路”,毛泽东和邓小平主张“走自己的路”等五大阶段。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与探索
1.近代前期清朝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边疆地区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战斗,壮烈殉国。
2.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a.背景:鸦片战争使一些封建士大夫开始放眼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代表:林则徐、魏源
c.思想: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d.结果:其理论没能彻底付诸实践,后来的洋务运动实践了他们的主张。
e.影响: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以救国的大门,为中国早期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2)19 世纪60 —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a.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
b.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d.代表人物: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e.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组建新式海军,开办新式学堂。
f.影响: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近代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对人们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对西方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g.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
h.失败原因:只学技术而不学制度。
i.性质: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没有触动封建根基。
j.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能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更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3.农民阶级的抗争
1)太平天国运动(1851 一1864 年)
a.背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b.主要原因:封建剥削沉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重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c.新特点: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肩负起了反侵略的使命。
d.反抗表现;痛击华尔洋枪队。
e.性质(任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f.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g.意义:中国近代史上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有力地配合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2)义和团运动(1898 一1900 一年)
a.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特点:主要反对外国侵略,且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c.反抗表现;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d.性质(任务):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e.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f.意义: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3)规律性认识
a.都是发生在近代的旧式农民战争,前者标志着传统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后者说明旧式农民战争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b.都是发生在近代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农民阶级自发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又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c.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说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于自身局限性(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d.农民阶级反抗外国侵略、挽救中国革命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也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
4.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a.背景:
①国际: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疯狂地对外输出资本,瓜分世界;
②国内: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阶级矛盾尖锐;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思想的传播。
b.过程:序幕—公车上书;发展—各地维新思想的传播及维新团体的建立,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高潮—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政变。
c.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d.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e.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f.原因:内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外因—顽固派势力强大。
g.启示: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不符合国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背景:
①国际上:20 世纪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展开激烈争夺,出现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使亚非拉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②国内,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b.革命思想:“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c.过程:武昌起义;清朝统治瓦解;中华民国成立;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结果: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e.功绩: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精神的《 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f.失败原因:内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纹杀。
g.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3)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a.背景:国内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统治黑暗。
b.标志:1 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
c.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d.口号:民主、科学。
e.内容:前期同尊孔复古思想作斗争,“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f.影响: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新文化运动中的“新”体现在矛头直指维护封建专制的孔教和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
4)规律性认识:维新变法运动开启政治民主化的先河,辛亥革命则是政治民主化的真正开始,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方面有重大建树。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说明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必然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1.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原因:
a.国际: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国内: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工人阶级力量壮大;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意义: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勇于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
2.无产阶级政党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原因: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有一支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c.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
d.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四.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具有广泛性
1)表现:近代前期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中国各阶级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普遍具有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道路的特点(义和团运动除外)。
外国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悟到了西方先进和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1)表现:体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不同的层次,从学习经济、政治再到思想,从学习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具有层层提高的特点。
2)原因:不仅存在时间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探索具有继承性
前后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也有质的飞跃。地主阶级的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早期的维新派又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目的从维护封建统治到反对封建统治。
5.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一方面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统治势力,其中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虽然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原因失败了,但是它们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可磨灭。
地主阶级: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在一系列战争中组织了抵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开始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开始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是由于没有触及落后的封建制度,这场自救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是它促使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当然,清末新政也不失为一种被迫的自救和探索。
资产阶级:伴随这列强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斗争,虽然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局限都失败了,但是这些运动促使了人民的觉醒,思想的解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对于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无产阶级:以中国共产党为杰出代表,从国共合作进行大革命,到解放战争,领导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戊戌变法是中国进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的尝试。
辛亥革命是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得尝试。
国共战争是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