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脑性共济失调
表现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姿势和步态改变:蚓部病变引起躯干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摇晃不定,严重者甚至难以坐稳,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向后倾倒,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或倾倒。
随意运动协调障碍: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表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时震颤愈明显。眼球向病灶侧注视可见粗大的眼震。上肢和手共济失调最重,不能完成协调精细动作,表现协同不能,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字迹愈写愈大(大写症)。
言语障碍:由于发音器官唇、舌、喉等发音肌共济失调,使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顿挫或爆发式,表现吟诗样或暴发性语言。
眼运动障碍:眼球运动肌共济失调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尤其与前庭联系受累时出现双眼来回摆动,偶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等。
肌张力减低: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小脑病变。患者前臂抵抗阻力收缩时,如突然撤去外力不能立即停止收缩,可能打击自己的胸前(回弹现象)。
共济失调是指运动时动作笨拙而不协调。临床上常见的共济失调,是小脑性共济失调,其次为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和额叶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走路时步基加宽,左右摇摆,不能沿直线前行,蹒跚而行,又称醉汉步态,常见于小脑血管病变、遗传变性疾病、小脑占位性病变等。感觉性共济失调,出现站立不稳,行走时有踩棉花样感觉,视觉辅助可使症状减轻,多见于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亚急性联合变性等。前庭性共济失调,多表现为卧位症状减轻,活动后症状加重,常有眩晕、呕吐等,多见于链霉素中毒。额叶性共济失调,表现为步态不稳,体征性平衡障碍,常伴有强握、摸索等表现,多由于额叶损害引起。
共济失调疾病临床表现:1、神经病变,2、吞咽困难,3、痉挛状态,主要是由于锥体束受损产生的表现,4、震颤,主要表现为运动性、姿势性或意向性震颤,5、锥体外系症状,6、肌无力和肌萎缩,7、感觉障碍,8、骨骼畸形,9、皮肤病变,10、其他,部分患者可表现有智能减退、精神障碍或痫性发作或肌阵挛。心脏疾病、血糖、血脂异常。大家平时要注意调畅情志,饮食宜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证神经肌肉所需营养,有益于延缓病情进展,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感觉性共济失调:顾名思义,这种类型的共济失调受到感觉系统的影响,受位置、振动的影响比较大。主要表现为在人睁眼时症状较轻,而闭眼时则较重,尤其在夜间走路时会表现出明显的行路障碍。走路时,眼睛会注视地面,步距宽大。
2、小脑性共济失调:这主要是由小脑传入和传出纤维病变引起的,会影响人体的躯干平衡,患者常常有站立不稳、旋转运动异常等症状。另外眼球震颤、构音障碍、粗糙的进食和特殊的小脑步态(即走路时脚分开、步伐大小不同、步态不稳定)也是其常见症状。
3、前庭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是由前庭系统损害引起的,会影响人的平衡力,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状态,都会使得人出现平衡功能障碍,站立时容易向侧方或后方倾倒,而且伴有明显眩晕的症状。
4、遗传性共济失调:这种类型的共济失调通常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通常有遗传倾向,伴有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症状主要表现在脊髓、小脑、脑干、周围神经、视神经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