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老伴去世了,一个人的日子一样要过,不能因为另一半走了,自己也跟着走。
不过,老伴走了,另一半跟着走的事情也听说过。
有个熟人,女儿在政府某部门上班,而且是部门里一个小领导。女婿是一个局的一把手,女儿女婿对老人都很好。但是老人因为老伴去世而着急上火,导致耳鸣。天天晚上被耳鸣影响得睡不着。女儿一直在积极的找医生给老人治疗,可是老人最后还是忍受不了,在老伴去世三个月后自杀了。
这位老人是因为病情的折磨,晚上不能好好休息,白天无精打采啥都干不了,所以自杀了。
下边说的这位老人就不一样了。这个老人的事情是在某电台的节目里听到的。
某地一对老夫妻,老头去世当天,老伴喝农药自杀。入葬那天,从家里抬出去两副棺材。
其原因是婆媳关系一直不和,有老头在,媳妇对婆婆还能稍微好一些。因为老头有退休工资,媳妇看在钱的份上,对公公不错,有时候还能对婆婆少点欺负。媳妇曾经对婆婆说过,如果公公不在了,有婆婆好看的。
所以,老人在老头去世三个小时后,决定用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跟着老头一起走。老夫妻过世,邻居谴责其儿子和儿媳。谴责有什么用,生命逝去了,再也找不回来。
上述两个案例中老伴去世,另一半也跟着去了,都是因为个人性格的原因造成的。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人的一生。
我家对门的大姐,性格开朗,人也勤快。
老伴在世时,她在儿子的厂子里养了几只鸡。冬天早晨六点半骑着自行车去喂鸡。夏天早晨五点钟去喂鸡,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冬天早晨飘着雪花都要去。
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去年秋天,由于鸡瘟,死掉两只,剩下两只,继续喂春节前,又去抓了两只小鸡。现在是四只鸡,天天坚持喂。鸡下蛋后,自己还不吃,全给小儿子。
大姐两个儿子,没有女儿,但是两个儿子儿媳都非常孝顺。大姐在大儿子厂子养鸡,鸡蛋却是给小儿子吃。
大姐说,她不生气。咋能生气呢!大姐好性格,又勤快。老头生病开始,两个儿子儿媳就轮换着回家陪二位老人一起吃饭聊天。老头过世,剩下大姐一个人在家里。两个儿子儿媳更是回家勤快了。到了家里就下厨房。
大姐还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经常把家里的窗户玻璃擦得铮亮。
夫妻俩老了,一半走了,剩下另一半,照常过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女人,生活不需要别人料理,更好办了。对于男同胞来说,自己不会处理家务的,子女又没时间陪,或者不愿意陪伴的,那么就需要找个伴侣了,领证生活也行,搭伙过日子也行,关键是要找对人。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不再是别人“手心里的宝”的时候,我会迅速做出两个决定:首先是调整好心态,回到农村,养点花花草草坐看月卷云舒,前提是我还有自理能力、不会像隔壁吴老二一样,见谁都哆嗦;另一方面,“归拢”一下银子,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是为将来养老院的生活做好准备。
相濡以沫,风雨兼程大半生,如今君已逝,风竹摇曳,何处话凄凉相知相伴,荣辱与共了多半生,怎奈爱人先你一步去了极乐世界,你能怎样?坚强地活下去,总不至于追随他(她)而去吧。人要坚强,这不仅仅是对你自己负责,也是对儿女负责。已经失去了一位亲人,没有人不想让另一位老人幸福地生活下去。
痛苦是难免的,但痛苦也是无益的,果真如此的话,你不要像李清照一样终日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戚戚,你应该像苏轼一样懂得生活,像杨振宁老院士一样去寻找另一份属于自己的归宿(当然这并非是笔者的心愿,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笔者的卑微都是无法与那些大咖们相提并论的)。其实他们那样做也并非是不负责任,而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毕竟,生活还是要往前方看的。回头可以,但不要让悲伤羁绊了自己的脚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在孤独中求索那么对于已经失去老伴儿的人会怎么做呢?我的答案非常明确,那就是尽快调整心态,回到农村放松自己,当然了,会有很多人选择更舒适、更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另一种生活,比如说旅旅游、去趟铁岭等大城市。怎奈笔者生于农村,长于乡下,那里有我难忘的一切(并没有初恋哈),所以我会尽快打点行装,回到那个阔别已久的老家,种点花、养点鸟,与泥土为邻,与野花相伴,尽量去忘记一切,尽量平淡地走完接下来的人生路程。
当然了,这样做是需要条件的,如果你“左手成六,右手是七,前腿迈步,后脚拖拉”的话,那痛快打消这个念头,给儿女省点心吧。找个还算满意的养老院,与那里的“老头老太太”们一起撕报纸、数星星去吧。也不失为人生最后的疯狂。
秋风瑟瑟,安排好人生的归宿对于任何一位老年人来说,晚年的生活都将是一个大问题,古人有“养儿防老”之说,不得不说,在那个时期,这一方式还是很有效、很实用的。但是如今已经“鸟枪换炮”了,已经脱离了“疯狂原始人”般的状态了,还在“靠儿子养老”显然已经不靠谱了,不是晚辈不孝顺,而是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万事都要与时俱进,养老同样如此。
好在如今多了各种“条条框框”,在你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为养老做准备了,有了养老的专用银子,这样就会为自己的将来铺设了更多的路,所以笔者觉得,一旦自己到了“哪也去不了”的那一天、一旦不再成为别人“手心里的宝”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迈向养老院的大门,去那里体会人生的另一番滋味。
结语: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哭着来最终再哭着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无人能够逃脱。不过你也没必要过于伤感,能够享受这么多年的幸福生活,应该满足了。无论你是否在空中留下过痕迹,总之我们已经飞过了。
如果老伴儿比你“先行一步”的话,更不要过于心痛,调整好心态,认真过好每一天,无论如何,梦里总会有相聚的时刻,那时你依旧还是他(她)“手心里的宝”。
“如果你老了,老伴去世了,你会怎么办?”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庄子“击缶而歌”的典故。说的是庄子的夫人死的时候,惠子去吊唁,却看到庄子在一旁快乐地击缶而歌。惠子不解,说他妻子死了,他应该伤心才是;即便不哭,也不应该那么快乐地击缶唱歌,是不是太过分了。
如果你老了,老伴去世了,你会怎么办?庄子却解释说,人的生死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而我如果伤心痛哭,这就是不能通晓天命。其实生死只是一种形态的转变,就像化茧成蝶一样,所以我们应该顺应自然,开心地看着这一改变,所以没必要要悲伤。
如果你老了,老伴去世了,你会怎么办?作为一代哲人,庄子可以说是看透生死本质的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世人要学庄子。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一开始的伤心也很正常,能理解;而如果长期地悲伤下去,是会严重地伤害自己的身体的,所以自认为不能那样,也没必要那样,毕竟人生不能复生,活着的还须活下去,且要好好地活。
那么,活着的人该怎样面对以后的岁月呢?我觉得有三个建议可行:
一、如果自己身体还好,不妨找个老伴,相互陪伴到老,这样既可让子女少些牵挂,自己的生活也会因老伴的到来而有了生气。这里希望做子女的都能支持,让老人有个幸福的晚年。
二、如果不愿找老伴,又不愿与子女在一起过,就到养老院里过,或在自己家里养老。个人觉得在养老院里去会比较好,那里热闹,同病相怜的也很多,可以互相有个照应。如果在自家养老,则自己身体应该还好,能自己照顾自己,能安排好自己的饮食起居,最好还要发展一门爱好,多结交有公同爱好的朋友,多去参加活动,让生活变得有些趣味,时间也会过得快。但切切不可因此就大意,平时还是一定要与子女多沟通,让子女多跑跑,以免发生自己病倒甚至更甚而子女都不知道的悲剧。
三、不到不能动的时候,都不跟子女住在一屋,容易产生矛盾。这时,可搬到子女的附近去住,跟子女保持一碗饭的距离。距离才会产生美,而切不可卖房跑去跟子女住在一起,最亲的人再好也有闹矛盾的时候,所以保住自己养老的房屋要紧,而切不可一时激动,把自己养老的路提前堵死了。
总之,老伴走了,自己虽然伤心,却也不要过于沉溺,而是要选好自己以后的路,好好地活下去。
生老病死,聚散离合,乃人生常态。老伴去世后,我任然会热爱我剩下的时光,如果有未完成的心愿就继续去完成,如果已经都完成了就好好的享受每一天的生活。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很害怕孤独的人。如果我老了,我的老伴去世,只留下我一个人的话。第一,我会养一只宠物来陪伴我;第二,我可能会般去和子女一起住,如果子女不想照顾我的话,我可能会去养老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