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逐渐触底的如今我国还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吗??

2025-04-16 02:38: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近期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那么“流动性过剩”无疑会成为首选。简单来讲,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经济体系中容易出现大量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的情况,资产被高估并产生经济泡沫,严重的还会出现金融危机。

一、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特点

当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呈现出总量过剩、结构不均衡的特点。首先,衡量流动性的基础指标之一是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率,比率越高,流动性越大。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字计算,我国GDP为20.9万亿元,M2为34.6万亿元,比率高达1.66;而美国的GDP为12.9万亿美元,M2为7.1万亿美元,货币存量与GDP的比率仅为0.55。同时来自央行的2007年第一季度的季报显示,我国3月末M2为3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另一个衡量指标则是银行体系的存贷差,数量越大,流动性越强。截至今年2月底,银行体系存款余额为35.9万亿元,贷款余额为24.8万亿元,有11.1万亿元闲置资金。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到,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十分显著。

另一方面,过剩的流动性并没有满足中小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贷款难的呼声依旧不绝于耳。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 6.17,-0.02,-0.32%)业研究中心对15个省市的部分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调研结果显示,认为基本可以从本地金融机构获得所需贷款的分别仅占总数的28%和55%。可见,流动性过剩面临着结构不均衡的局面。如何治理流动性过剩,是重拳堵阻还是合理疏导,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必须面临的选择。

二、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因素

正所谓“对症下药”,要医治流动性过剩,把脉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是第一步。

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外因是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及由此引发的外汇占款大量增加。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需要发行的货币超过8万亿元,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巨大。同时,在现阶段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大量热钱通过各种途径涌入国内,参与到货币创造过程。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新增额为7798.9亿美元,而同期的贸易顺差额为3369.5亿美元,仅占43.2%,热钱对外汇储备的增加起到了一定作用,从而更多地助长了货币充裕。

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内因也是根本原因,则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长期失衡,储蓄——投资结构十分不合理,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较高的储蓄率为高投资提供了保障,而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在国内消费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扩大出口消化。目前,我国的储蓄率日渐攀升,占GDP的比重达44%,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增长较为明显。其中企业储蓄率高达GDP的20%,政府储蓄占GDP的6%左右。根据经济学中“CA(经常账户)=S(储蓄)-I(投资)”的公式,当本国储蓄超过国内投资需要时,国内的剩余储蓄就要通过经常账目顺差的方式,把商品与劳务输出去。过高的储蓄率不但支持了高投资率,同时也维持了经常账目下大规模的顺差,外汇储备增加进一步带动了基础货币的被动增加,流动性过剩更加严重。

三、治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流动性过剩的治理不外乎两种策略,一是堵,二是疏。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两种策略也是不尽相同。

1.堵住流动性——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在内外经济失衡引发大量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央行打出发行央行票据、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组合拳”,财政部也着手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实施出口退税政策,试图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这些措施确实堵住了一部分流动性,但由于主要采用中和手段抵消流动性,因此只能达到“扬汤止沸”的效果,不具有可持续性。2006年,央行在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基础上,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发行定向票据,累计回笼资金1.23万亿元,但现今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存在。

2.疏导流动性——治病除根的上上策。正如治理洪水宜疏不宜堵的道理一样,堵住的洪水具有不稳定性,极易再次决堤,只有因势利导才能控制泛滥的局面。治理流动性过剩的良方是疏导流动性,这样不仅能从总量上降低流动性,而且能够利用流动性,把过剩的流动性引导到需要资金的产业和部门,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具体来讲,疏导流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引导政府储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2000年-2003年,我国增加的国民储蓄中有近75%来自于政府部门。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阶段所占比例都是上升的。面对当前国内消费率持续下降、水平过低的问题,政府可把储蓄转化为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资,通过增加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消除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隐忧,从而使居民把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的相当比例投入消费。内需的扩大不仅能够消除流动性过剩,同时还能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协调失衡的消费与投资和出口的比例关系,降低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