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部地区、西部山区及西南、东北地区。包括甘肃地区,云南,贵复州的局部山区。其特征有: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制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西藏,2018年西藏全年GDP(生产总值),在各省中排名最末。
2018年,西藏实现生产总值(GDP)147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28.37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719.01亿元,增长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397元,增长7.0%。
按年平均美元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58.0美元。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8.8%、42.5%、48.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8个百分点。
,和任何事物一样,GDP也有它的优缺点。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感叹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然它有很多优点,这里且不去说它。至于缺陷,作为经济总量指标,人们批评最多的一般是以下几点:它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能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不能衡量分配,更不能衡量诸如社会公正、快乐和幸福等价值判断。题不在于GDP是否有优缺点,而在于人们对其优缺点的态度,是夸大它的优点,同时放大的缺陷,还是实事求是地对待它?在这方面,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就鲜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1306437明地体现出来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能够引导人们客观地对待GDP,而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则有可能把对干部的考核,锁定在GDP上。可惜的是,过去我们就犯了后一种错误。 长期以来,在一些官员心目中,说到发展,就是简单的经济数量的增长。于是,我们看到,在很多地方,一系列跟经济相关的量化指标,与官员的升迁奖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这种以升迁为动力的片面政绩观引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演变成“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是硬道理”、“GDP增长是硬道理”,GDP被放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为它能解决一切问题,从而对官员的考核,也唯GDP是瞻,任何其他指标,例如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等,统统都要为GDP让路。 这样,在现实中,GDP获得了政策上、体制上、文化上的全面支持,只要经济增长了,其他一切都好说,“一俊遮百丑”。由此也就有了官员对GDP的顶礼膜拜,制造出许多“王怀忠”式的政绩工程。但另一方面,在追求GDP的过程中,老百姓的利益却常常被官员们有意无意地所漠视。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来看,在GDP与政绩观的关系中,政绩观是因,GDP是果。有了错误发展观和政绩观的指导,才会出现“数字出官”的现象。所以,要纠正实践中的“以GDP论英雄”,首先需要改革的是片面或错误的政绩观。其次,才是改进GDP的缺陷。对此,笔者认为,不能像某些批评所说的那样,给GDP来个彻底否定,恰恰相反,是还其本来面目。否则,我们就会“因噎废食”,犯过去同样的错误。事实上,即使在湖州,针对外界对取消GDP指标的错误解读,该市市委书记杨仁争特别强调,取消GDP指标不是说GDP不重要,而且现在取消并不意味着永远取消,在今后完善考核指标的过程中,GDP可能会被重新提起。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改进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同时,引进其他反映和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指标,以弥补GDP的缺陷。在这方面,一些专家和国际组织正着手编制一些新的指标体系。比如,萨缪尔森就提出过纯经济福利(净经济福利)的概念,其内容是,在GDP的基础上,减去那些不能对福利做出贡献的项目(如超过国防需要的军备生产),减去对福利有负作用的项目(如污染、环境破坏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加上那些对福利做出了贡献而没有计入的项目(如家务劳动和自给性产品),以及闲暇的价值(用所放弃的生产活动的价值作为机会成本来计算)。联合国环境署1995年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社会(目标是消除贫穷)、经济、环境、政府组织及民间组织等方面的指标。据悉有关部门也正在考虑用绿色GDP来替代GDP。也许过了不久,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更完善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福利水平了。 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经济指标里,还没有哪个指标能完全替代GDP,而且,即使以后有了新的指标体系,GDP从“总分成绩”变成“单科成绩”,它也是最重要的单科。何况,GDP的历史证明,它是一个有用的经济指标。因此,对待GDP,不能因其缺陷和一些官员对它媚俗的态度,而简单粗暴地将它一棍子打死。如果这样的话,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没有一种指标本身是绝对万能的,没有漏洞的。倘若不能彻底扭转指标背后指导思想和操作层面的人为的不协调,树立统筹协调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管采用什么指标,都是会出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