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伏贴。“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2、三伏灸。所谓灸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的外治疗法,就是用艾绒等药物在人的体表穴位上灼烫、熏熨以治病的方法。
灸法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3、拔罐。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4、吃羊肉。中医认为,大暑天气虽热,但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营养学家也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
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俗语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随着7月13日正式“入伏”,
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苦夏”来袭,
有网友如是总结:
“躺在床上是红烧,加了席子是铁板烧,
下床后是清蒸,出门去是烧烤,回来路上是生煎”。
精神不济、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效率低。
那么怎样才能舒适健康地度过“烧烤模式”呢?
三伏天冬病夏治又是什么原理呢?
至于冬病的病理原因是因为肺气亏虚,
或者体内的阳气不足这一个基本状况。
所以对于这种状况的治疗,
最有效的季节就是夏天。
在夏天通过天地阳气最旺盛的时节,
也就是三伏天的这时候,
人体就会随着大自然的阳气的变化,
身体的阳气也会变得比较充沛。
这个时节是治疗阳虚症状的最有效的时间。
那么在这个时候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什么呢?
1、防中暑
三伏天最易发生的疾病就是中暑。据中医药康博会调查和介绍,除了暴晒高温的室外环境导致人中暑外,闷热潮湿的室内也是多发地。另外,中暑与个人体质、营养状况等都有关联,三伏天应保持室内通风顺畅、散发湿气,合理安排出行。
2、勿贪凉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指出,夏天人体阳气最重,中医养生讲究的原则之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夏季切勿贪凉,用冷饮解暑降温、食用凉菜未尝不可,但不知节制则对身体有害无益了。至于是否要趁三伏天喝热水逼出体内累积的寒气,专家也认为要视个人体质而行,不必非要遵循所谓的养生教条。另外,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最好根据体质调温,老人、体虚者、幼儿最好将室温控制在28℃左右。
3、多补水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冬为阴,夏为阳,夏季阳盛阴衰,阳气欲升欲旺,体内寒气易解,三伏天稍动就大量出汗,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而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4、作息规律
中医倡导“子午觉”,午时(11:00-13:00)选择合适的环境午睡20-30分钟;子时(22:00-24:00)应准备入睡,至迟也最好在晚上12点之前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5、适度运动
夏季锻炼容易大量出汗,甚至有人希望借助高强度运动达到运动健身或者减肥的效果。但世界健康博览会专家提醒,夏季不能总是贪凉待在空调房,健身值得提倡,但运动过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人们应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练太极拳,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三伏天能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蜡疗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中药蜡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患处,到达温经止痛、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健脾和胃、调节脏腑、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