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有哪些分类?

2025-04-02 08:08:3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前极白内障:因胚胎期晶状体泡未从表面外胚叶完全脱落所致。混浊居前极囊下,为小圆形白点。有时表面稍突起,称锥形白内障,为前囊下上皮增生所致。对视力影.D向不明显。多为双侧、静止性。

  2.点状白内障:细小点状灰白色混浊,有时带有蓝色,位于皮质深层,多在周边部。不影响视力。双眼、常见。

  3.后极白内障:为胚胎期玻璃体血管末完全消迟所致。混浊在后囊中央,因其位于结点附近,故对视力有一定影响。为双侧、静止性。

  4.冠状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深层周边部有短棒状、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混浊,排列呈花冠状。晶状体中心部及极周边部透明。双眼、静止性,很少影响视力。与遗传有关。

  5.绕核性白内障:又称板层白内障。为乳白色薄层混浊,包绕在透明晶状体核之外,有时在此板层混浊之外,又套一层或数层板层混浊,各层之间仍有透明皮质间隔。较外层常有短弓形混浊骑在核的赤道部周围,称为骑子。视力明显减退。为儿童较常见白内障之一,绝大多数为双眼静止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原因不明,可能与胎儿甲状旁腺机能低下、低血钙及母体营养不足有关。

  6.核性白内障:核部混浊,皮质完全透明。瞳孔缩小时视力明显下降,瞳孔散大时视力显著增加。

  7.全白内障:出生时晶状体全部混浊,由于晶状体上皮及基质在婴儿期已被破坏,出生后不会有新的纤维生长,有时白内障内容全部液化,时久可被吸收形成膜性白内障。

  8.膜性白内障:液化白内障吸收后,前后囊膜接触机化,两层囊膜间可夹有残留的晶状体纤维或上皮细胞,使膜性白内障呈厚薄不均的混浊。

  9.其它 少见白内障。

  ①缝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后缝附近出现各种形式的混浊。

  ②纺锤形白内障:贯穿晶状体前后轴、连接前后极的纺锤形混浊。

  ③珊瑚状白内障:皮质呈珊瑚状混浊。
保定新视眼科医院

回答(2):

按照混浊的部位形态及程度先天性白内障可以分为前极白内障、冠状白内障、点状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全白内障、膜性白内障。
其中前三种往往比较轻,经检查可能不需要手术治疗。

回答(3):

先天性白内障分为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全白内障等,是指眼睛晶状体发生浑浊,阻碍光线进入,从而影响视力的疾病。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得了白内障,一定要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