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入青春期后会产生亲子关系紧张呢?为了保持良好的关系作为子女应该做些什么?

2024-11-09 16:42: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父母和子女的血缘亲情是世界上最真挚、最深沉的感情之一。但是许多青少年恰恰和自己父母关系最疏远,矛盾最尖锐,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使孩子的父母颇感困惑。 一、导致青春期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环境因素。
1. 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不堪重负 有的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心理趋使下,希望自己的孩子“语数外史地生”门门优秀,琴棋书画行行精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不顾孩子的反对,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把孩子的时间填的满满的,使孩子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少之又少。一旦孩子考试分数稍有退步,家长就忧心忡忡,唉声叹气,甚至对孩子冷嘲热讽,严加苛责。可以说,父母在“都是为了你好”的说辞之下,使爱变成了负担,变成了压力和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2. 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使孩子不胜其烦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不再愿意把父母的话当作为权威,而是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了解并尊重孩子的这种心理,他们习惯于认为孩子还太小,什么都不懂,他们应该为孩子负责。因此,大到人生理想,小到穿衣戴帽,他们把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旨意来做一切事情,总是跟在孩子身后没完没了地提醒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可否认,家长做这一切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但在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逐渐觉醒的孩子心里,父母的这种安排无异于一种痛苦和束缚,而家长喋喋不休的提醒,对孩子而言更是折磨和“精神暴力”。由此,孩子的“独立”诉求和父母的约束惯性使得亲子之间很容易产生冲突。
3. 3. 亲子缺乏有效的沟通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轻易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认为像小时候那样和父母无话不谈是幼稚的表现,父母也常因为忙于工作很少有意识地和孩子沟通,只是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管理”孩子。沟通的缺乏,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失去了相互了解的机会,使孩子不明白父母对自己的“严格管理”的真正用意,而是仅仅从浅层和表面上将其解读为嫌弃和“不爱”。
4. 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他们眼里,孩子的所有要求都应该去满足,孩子的一切错误都可以被原谅;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变得任性、自私、不体谅父母。一旦自己的要求(甚至是过分的要求)被父母拒绝,他们就会对父母怀恨在心,甚至大打出手。一个孩子若是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基本的家庭伦理规范,对父母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
1. 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过多的约束 减少亲子冲突,首先要卸下孩子身上的重负。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给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不要只看重结果,只要孩子努力了、进步了,就值得肯定;不要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同时,家长要用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要过于严格。虽然孩子渐渐长大,但是毕竟只是孩子,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如果家长只盯着孩子的缺点,自然越看越不顺眼。父母应当全面地看待孩子,发现“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发现孩子为了完善自己做的点滴努力,并及时给予表扬。家长的鼓励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他们会以更好的表现来予以回报。
2. 家长要做孩子心灵的朋友和游戏的玩伴 家长不要时时都摆着父母的威严,让孩子觉得难以接近,而是要多拿出时间来和孩子谈一谈,做孩子的忠实听众,使孩子有话敢和父母讲,把父母当成倾诉的对象。父母不但要做孩子的心灵朋友,用爱心陪伴孩子成长,还要尽可能找些机会来陪孩子玩。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忙碌就忽视了和孩子共度美好时光,一块做闲事对于改善亲子关系大有裨益,例如给孩子讲故事,一起放风筝等。和孩子一起玩,是家长了解孩子的良好途径,也是消除矛盾、建立感情的良方。
3. 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的父母把爱转化成了对孩子的高要求,让爱成为负担,还有的父母不善于用语言和行动把爱表现出来,仅仅把爱藏在心里。这样的方式,使很多孩子误以为父母不爱自己,进而对父母产生“既然不爱我,何必要生我”的怨恨和“你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难受”的报复心理。因此,家长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我们所说的爱不是溺爱,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有求必应。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或者做得令人满意的时候,给孩子真诚的鼓励和赞美,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孩子遇到不顺或者做得令人不满意的时候,送上理解和安慰,让孩子觉得父母愿意帮助他、理解他、关心他、支持他。孩子是十分敏感的,父母是出于真心还是敷衍,是赞美还是否定,是关注还是置之不理,他从话语、眼神甚至是一声叹息中都能体会得到。如果父母让孩子体会到了爱和关怀,他就会用他的方式来回报一份爱和理解。
4. 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移情能力 家长不要两眼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单,要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给孩子必要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使孩子具备尊老爱幼的观念;不要“不求回报”地爱孩子,要让孩子体谅父母的辛苦,懂得父母的苦心;要引导和训练孩子具备起码的同情心,使孩子能够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能够辨别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
5. 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听话,允许孩子适当不听话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什么不好的事情,而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不听话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其次,不听话的孩子也许更容易成才。有俗语说:“不听话的小子是好的,不听话的姑娘是巧的”,虽然这句话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许多调查都表明,不听话的孩子在创造力等方面都优于老实呆板的孩子。明白了以上两点之后,家长就要适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忧心忡忡或者非要通过各种方式逼迫孩子听话。
6. 尊重孩子的独立诉求,用适当的技巧消除孩子的反抗心理 有些父母在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发布“命令”(“你九点之前必须睡觉”“看电视的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而不说明要求孩子这样做的理由。虽然这样的要求本身也许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是孩子很容易理解成父母是霸道的、无理的,从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长在给孩子提出以上要求的同时做好说服工作,告诉孩子为什么“九点之前必须睡觉”“看电视的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就更容易接受一些。此外,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不妨把“快去……”“不要……”这样的命令语气换成“我建议你去……”“我建议你最好不要……”这样的商量语气,给孩子一点自由选择的空间,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
7. 正确处理亲子冲突事件 有研究表明,冲突事件的解决策略会影响到亲子双方的心理调适。在发生亲子冲突时,家长应该避免以暴制暴和妥协退让两种极端做法。以暴制暴也许会暂时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加深亲子之间的对立和仇恨。曾有一个父亲,在儿子打了自己后叫人把儿子绑了起来。这个孩子在事后对我们讲述这件事情时狠狠地说:“有朝一日龙得水,必叫黄河水倒流”。可以想见,一旦孩子有了足够的力量,他必定会以更有力的方式予以还击。和以暴制暴一样,盲目地妥协退让也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家长妥协的结果,必然会使孩子获益,这就等于告诉孩子:暴力是可以让家长让权的,是可以使自己得到好处的。当孩子再次需要扩展他的权利界限时,就会再一次突破亲情伦理的底线,使恶行逐步升级。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之一的杨文女士在被问到与孩子相处的秘诀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把孩子当大人来要求,也不要把已经长大的孩子当作小孩来管理。”如果所有的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都能记住这句话,也许他们的脸上会多一份欣慰,少一份无奈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