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骊山作的主旨和立意

杜牧所做~~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2024-11-16 04:33:4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主旨: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

2、立意: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原文: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白话译文:

秦始皇统一天下,巡游天下。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梁赶快捂住他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秦始皇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应该是削平天下,让道路旁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为寻找失踪的羊只,牧童误入被盗墓者打开的墓道,不慎引燃了地宫木材,导致整个秦始皇陵的毁灭,而此时的秦始皇尸骨尚未干枯。

此诗出自唐代·杜牧《过骊山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过骊山作》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这首诗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

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

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回答(2):

  过骊山作
  〔唐〕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理解】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主旨及立意】
  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回答(3):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