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为什么会安排刘关张三个人打吕布一个人?

2024-11-06 15:32:0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桥段,说的是虎牢关之战时,张飞、关羽、刘备三人先后出手以车轮战的办法联手打吕布一个人,三个打一个,本来就是胜之不武,为何感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勇猛有加呢?

首先要说明一个误区,就是公平公正的误区,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公平公正的概念,没有任何一种说法是打仗的双方要势均力敌才开战,那如果力量悬殊怎么办呢?就不打仗了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只有春秋早期还讲究的周礼的时候,打仗是很文明,但是到了春秋时期,打仗就是无所不用极其,只要能打赢,任何阴谋诡计都能使。


张飞战吕布

比如韩信打仗,都是各种谋略各种诡计,正所谓兵不厌诈,只有打赢战争才是最后的目的,你别管我用什么手段打赢的,所以东汉末年的战争,同样如此,三国演义中的虎牢关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大乱之中,谁跟你讲公平公正,只要打赢了,哪怕是下三滥的手段,也照样有人用。

所以,你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三英战吕布,就觉得很正常了,况且当时的吕布是天下第一,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则是名不见经传,小人物想要出人头地,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一个武艺高强、很有名声的高手,保证立马就能扬名立万。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同时,因为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不出名,而吕布却是“人中吕布”名声满天下,号称三国第一猛将,巨大的名声差距让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打吕布一个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按照常理来说,吕布不是一个人能打败的。

比如曹操就说过这样的话,当吕布在濮阳之战挑战曹操时,曹操直接派出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员大将迎战吕布,六个打一个,曹操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正只要打赢就行了,哪有什么公平公平可言,如果三英战吕布胜之不武的话,那曹营六将战吕布岂不是羞愧有加了。


关羽、张飞联手战吕布

当然了,在三国演义中看三英战吕布,也要联系前因后果来看,而不能断章取义,当时虎牢关之战时,敢挑战吕布的方悦、穆顺被杀,武安国被砍断了手腕,公孙瓒被打得大败,堂堂十八路诸侯没有人敢出战吕布,这个时候张飞出手了,张飞挡住吕布刺向公孙瓒的一戟,而与吕布单挑起来。

当时张飞没有名,很多人都不知道张飞是谁,而吕布人人认识,天下第一猛将,任何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小子(张飞)是谁啊?这么厉害,居然能和天下第一的吕布单挑大战五十回合不败,这个战绩已经很不得了,当时没有其他人能在吕布手下撑五十回合而不败的,张飞是第一个。

所以张飞战吕布,在当场的所有人看来,更加敬佩张飞,而不是吕布,反而是看不起吕布,你吕布一个天下第一的猛将,居然连一个不知名的小将都打不败,估计所有人都会嘲笑吕布武力怎么如此退步。


三英战吕布

当关羽出手与张飞联手打吕布时,这时情况不同了,在场的人就会感觉原来吕布还是吕布,还是当年的三国第一猛将,关羽和张飞联手居然没有打败吕布,两打一,打成了平手,虽然还是会敬佩张飞、关羽的勇猛,但是已经有人能理解吕布,因为关羽和张飞真的不差啊,武力也是蛮强的,不会比吕布差多少。

最后,等到刘备上场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英战吕布,因为之前是一英(张飞)战吕布,或者二英(关羽和张飞)战吕布,注意:三英战吕布的最终结果是吕布战败,狼狈而逃,吕布在逃走前,把武力最弱的刘备作为突破口,佯攻刘备,迫使刘备回防,然后冲出三英的攻击范围逃走了。


吕布天下第一

其实,三英战吕布是为了歌颂三英的武力高强的,因为这个时候三英差不多是刚出场的时候,也没有名气,在十八诸侯不敢迎战吕布的当下,三英敢出手,这就是一种变相夸奖,三英有两个原因敢出手战吕布:一是勇气可嘉,二是武艺高强,这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拿三英战吕布与后来的曹营六将战吕布相比的话,三英抵得上六将,也就是说张飞、关羽、刘备三人中的任意一个可以抵得上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人的中两人,这么一比较的话,你会就发现三国演义是在夸奖刘关张的。


三英战吕布

综合起来考虑,三英战吕布只是张飞、关羽、刘备三人不择手段想要立功杀掉吕布的一个手段而已,没有什么公平公正可言,也不要觉得张飞、关羽、刘备三人打赢吕布有胜之不武的感觉,重要的是目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张飞、关羽、刘备三人打败了吕布,这是三国演义中,吕布第一次被击败,这可是非常了不得了成就,这就相当于天下第一的武将,被三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给打败了,出名的自然就是张飞、关羽、刘备。

回答(2):

因为这样才能凸显吕布的厉害,把他塑造成一个无人能敌的形象,后面和貂蝉才能称得上英雄配美人。

回答(3):

因为吕布实在是太厉害了,刘关张如果要跟吕布单挑,根本没有胜算,但是作者又为了显示刘关张有能耐,所以就安排刘关张三个人打吕布一个人。

回答(4):

这样更是能够烘托吕布的武功高强,也能展现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义,有一石二鸟之妙